写一篇好散文要经过三个台阶:
一个是音乐的,这时它被构思;
一个是建筑的,这时它被搭建起来;
最后一个是纺织的,这时它被织成。
——Walter Benjamin
前文【读书笔记】《精进》第三章:关于行动之“做什么”,强调要多做“长半衰期”的事;尽快提交“最小化可行产品”;吸收和审视市场上的反馈,并进行自我修正和迭代优化。
本文将继续介绍“怎么做”这个问题。
我们通常必须在同一时期担负几种不同的工作,此即为“多线程工作”。
1. 任务切换,会产生损耗
如,A任务转B任务:
- 做A任务的思维、反应方式的惯性,干扰到B任务
- 需重新回忆B任务的背景和信息,需时,也会遗忘部分细节。
* 深入思考时被打断:懊恼大、损耗也大;
* 机械性简单工作被打断:影响不大;
提示:要找好中断点,把损失降到最低。
2. 三明治模型
* 核心思考区间(无法容忍中断):重要、复杂程度高、棘手,需专注处理
如:设计PPT的框架,需要构思“对谁讲”(分析受众的年龄层、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兴趣点等),“讲什么”(讲哪些要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每部分占比),“怎么讲”(是互动形式、案例分析、问答形式?)
*支持性思考区间(适当容忍中断):次重要、复杂程度较高、支持性、补充性内容
如:填充PPT每一段具体的内容,具体的案例、互动游戏操作细节、问答的问题
*操作性动作区间(可以中断):较简单、操作性的
如:调整PPT模板、文字格式、配图等
拿到一个任务后,
(1)分解:找到核心思考区间、支持性思考区间、操作性动作区间
(2)没人打扰时:做核心思考区(优先做)
(3)相对少打扰时:做支持性思考区
(4)散乱时间:做操作性动作区
3. 不同任务类型,使用不同的大脑区块
如下图,不同任务类型,对应了不同大脑区块的使用。不同任务之前的切换,带来损耗,同理大脑不同区块之间的切换,也会带来损耗。
因此,拿到一项任务,不应该按顺序来做,而应同一类型任务放在一起做。
4. 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图层工作法:
(1)分解:把复杂任务按工作性质拆分。
(2)组合:把同类型工作放在一起做。在同一时间,只关注“一层”。
案例1:
为公司写一份年度总结报告(Word版本),并做成PPT,进行宣讲。
常规做法:先写Word总结、调整Word格式;再根据Word做ppt、最后调ppt格式。
三明治模型+图层工作法:
(1)按工作性质分解:逻辑框架、文字、图片、排版
(2)优先做核心思考区——思考框架:年度关键事件、亮点、不足、计划。只需一张纸、一支笔和思考。
(3)做支持性思考区——文字:Word文字+PPT文字
(4)做支持性思考区——图表:Word图表+PPT图表
(5)做操作性动作区——排版:Word字体格式+PPT字体格式
5. 利用添加多个图层,制作出多层次、丰富、厚重的复杂作品
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这一点,就算不知道“图层工作法”的概念,工作久了,自然而然也就练就了这个本事。
把一个复杂的东西,通过分类和重组进行简化,比较容易。但要想把一个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且复杂得要有规律性,要有美感,却很难。
添加图层的方法,是一把利器。好比做陶器,在简陋的胚子上,一层层添加新元素,添加得越多,越精美,越丰富。
案例:写论文:
图层1:核心观点、逻辑架构
图层2:引用专业人士理论、模型、概念
图层3:支撑观点的数据和图表
图层4:案例故事
案例:写小说:
图层1:人物(主配角性格设计)
图层2:故事大纲(主线情节、支线情节)
图层3:次序(调整出场顺序、制造悬念、设计高潮、增加伏笔)
图层4:叙事(情节的推进)
图层5:场景描写(情绪的渲染、氛围的营造)
图层6:对话设计(含心理对白,突出人物性格和冲突)
这些图层不需要一开始就设计好、计划好。由于图层间相对独立,可以自由加减。
总结:
- 任务间切换,带来损耗,不同类型间的切换,损耗尤其大。因此,关键是管理好中断点。
- 三明治模型:用最大块不被打扰的时间,优先做核心思考区。
- 图层工作法: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 为作品加多几层图层,让其更丰富厚重(这个最有用)。
本书相关笔记:
其他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