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厌烦了这份工作”
“我厌烦了这个人”
“我厌烦再使用这台电脑了”
……
我们真的是厌烦这件事,这个人,这件物品吗?
有人会说:难道不是吗?难道我在厌烦我自己呀!
不全是,抛开这些具体的指向,我们用三个词慢慢来揭开“厌烦”后面的内容,它们分别是:时间,期望,价值。
我们厌烦的,都是已经熟悉的了,无论人、事还是物品,都是我们相处了一段时间的人,重复了很多次的事,用了很久的物品。这里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时间。因为“厌”可以在一瞬间产生,而“烦”必须有时间的加持。
第一次见面就不想再见下一次的是讨厌,没有“烦”,这个人多次的要和你聊天,约会你,要和你产生联系,这个时候你会“烦”。要同时达到“厌”和“烦”需要有时间的因素。
第一次从事的事情,我们不会“厌”和“烦”。遇到了困难后产生的事畏惧,困难之后的尝试再次失败是挫败感,这件事情熟练之后,从事了N多次之后的某一瞬间你会“厌烦”。
第一次使用的物品一定是它能满足工作或生活上的某种需要,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才会产生厌烦。第一次就不想用的一定是觉得“不需要”或者“没多大用”。
产生厌烦需要时间,是不是只要时间因素足够就一定会产生厌烦呢?不是的,要是那样的话,这个世界就乱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词:期望。
其实,要我说,厌烦的反义词应该就是“期望”或“期待”
对于爱人,我们会在队上身上投注一种期望,期望ta也爱我,期望相守一生。我们会将精力、情感,投入到对方身上来实现内心的期望,我们也感受到了对方在自己身上投注的精力和情感,我们也以相同的期望回应对方,于是两个是开始相守。这种相守会慢慢接受时间的考验,通过考验了就是“相守一生”,否则就是“厌烦”的陷阱。
对于其他人,我们的期望不会像爱人那样严格,那么久。对于同事,朋友我们会期望理解,支持,合作。有,即可,程度随事而论。我们不会在睡觉吃饭的时候要求其他人理解、支持,一定是在遇到某件事的时候期望某个人对自己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与支持。
对于事,期望什么?期望目标,期待结果。每天上班期待工资,期望高奖金。做饭是期望饱腹。挤地铁,期望的是准时到公司不被扣罚,否则你走过去也没人管。我们有期望才会去开始去做,继而重复的去做,因为一直在实现着我们的期望。
对于一件物品的期望更简单,我们期望它帮助我们实现某一目标,提高效率。买电脑期望能效率更高,买iPhone 11期望体验更好,买奔驰期望驾驶更安全更舒适。买新衣服期望让嫌爱的人看到更美的自己等等等等。
第三个,价值,或者说满足吧
容易满足的小丸子同学
我们对外部的人或事或物有所期望,在实现了期望后经历一个时间值,开始出现“厌烦”,为什么?
因为这些人、事、物无法满足我们了,也就是说我们期望他们所拥有的的价值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与这些人、事、物本身的价值不相符了。再深一步,我们本身的期望不会一成不变,被期望的人、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不会一成不变。
满足你有一天,自己惊讶地发现自己对枕边人有了厌烦,为什么?不再相爱了吗?对对方不好了吗?都不是的。是因为内心的满足降低了,对对方的价值要求变化了。你要求ta不要再一成不变,而他还是一切如初,并未发觉,如不改变,厌烦就会毁了这段关系。
一份工作做了几年开始厌烦,为什么?已经得心应手的工作突然变成了枯燥乏味,为什么?因为这份工作无法满足自己的期望了——工资涨得少了,自己没有什么可提升的了,或者来了个很混蛋的上司……原来要求的好薪水、职业提升、和睦关系等无法满足自己了,在还不知道如何行动的时候,先来敲门的就是“厌烦”。
而物品,随着使用,折损的程度越来越快。新的替代品效率更高,在想换而不能换的时候我们会产生怎样的而感情?“厌烦”
还有一点——新鲜感,保质期很短的新鲜感。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都是相对稳定的。周遭熟悉的环境一年又一年的轮转。因此,对新鲜感的需求会随着这种熟悉与日俱增。当初那个人,第一次接触的事,第一次购买的物品,对你来说不都是新鲜的吗?有些人,新鲜感是生活的核心,所以ta一直在路上。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新鲜感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味调味品。
我们的期望在时间线上会发生变化,产生了厌烦。当厌烦来到时要及时看清它的本质,是要调整自己的价值需求,还是调整现况来满足价值需求,两者皆可,没有正确答案。由此看来,厌烦纵然是个令人讨厌的感觉,但是能正确看待它也有助于帮助我们处理人际关系,调整生活。
生活不易,社会焦躁,消极的感觉来临时,正确的发现它的本质,采取行动,然后谢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