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公司培训,主要内容是如何做好财务规划。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每天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可是,最后却发现没存下什么钱。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是一个幻觉,是因为我们没有被实时反馈,不知不觉就把钱搞没了。举个例子,如果今天你有1000块钱,明天少了200块,你肯定能发觉,并且找出原因,以后就会避免。像很多人炒股赔了,然后再也不去炒股了,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如果这200块钱并不是一下子体现在账面上,而是体现在它的购买力上,你就很难发觉了。比如,今年的猪肉10块一斤,明年的猪肉20块一斤,你就很难把猪肉价格的上涨联系到你的1000块钱的价值上,其实这个时候你的1000块钱相当于去年的500块,500块莫名奇妙得蒸发了你却并未察觉。
我们会看到身边很多老人,辛苦一辈子,老了却还要拼体力赚钱。你看路边的清洁工,平均年龄在60周岁以上,甚至有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还在做着最辛苦的工作。
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赚的少,而是年轻时没有做好老了以后的打算。
年轻时血气方刚,有棱有角,以为自己有用不完的力气,可以永远靠体力和精力赚钱。于是财务规划上就不会精打细算,更不会提前规划养老。因此,年轻的时候是存在幻觉的,会天真地以为可以永远赚到钱。
当体力下降,很难赚到钱的时候,才会恍然大悟,但是已经晚了。
我们的钱是通过哪些操作搞没的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1.过度消费
月光族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普遍特征,看到过一个数据,全国80%的90后都有消费贷款。也就是说,他们过着寅吃卯粮的生活。刷着信用卡消费,还着最贵的贷款。这种消费习惯,会丧失对钱的敏感性,容易导致短视行为,不会从长远考虑。
松鼠过冬的时候会存下大量的松果,这样在冬天没有食物的时候,可以安全度过。就像我们养成储蓄的习惯,年轻时存下一笔钱,老了赚不到钱的时候,可以提供生活所需。这种储蓄的习惯,会因为提前消费而丧失,会以为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刷卡解决。
2.固定思维
我们会以为,现在的钱和未来的钱是等价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金融学中有一个基本概念,叫货币的时间价值。
也就是说,今天的钱和明天的钱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果按照年华10%的利率计算,今年的100块钱,到明年等于110块钱。明白了货币的时间价值,你就会明白货币的贬值逻辑。
有一个因素会偷偷让你的钱变少,那就是通货膨胀。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在4.5%左右,和利率正好相反,它会导致今天的100块钱,到明年的时候等于95.5元。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现存资金的收益率达不到4.5%以上,你的钱就会变少,而且你很难察觉。
3.必需大额开支
人生中的必需大额开支无非就是:教育,买房,看病。
子女教育是每个家庭避不开的花费,即使考不上统招大学,父母也会想办法花钱上个三流大学。
年轻人结婚买房,一般都需要靠家里资助,在一线城市,一套房子200万,首付60万,那么这60万需要父母来掏大部分。有的就算四处借债也要把首付给付了,因为买房是刚需。工薪阶层,就算攒了一辈子钱,一次付出60万,基本掏空家里的所有积蓄。
我们会认为,花钱治病是理所应当,于是不去注意如何规避。一场大病花掉20万很正常,如果选择积极治疗,癌症目前的治疗费用在30万左右,加上后期的康复费用和靶向药,基本也是无底洞。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场大病回到解放前,本来过着小康生活,一场病变得一贫如洗。
面对这三大难题,做好财务规划是必须要做的事情。特别是对于30岁以上的中年人,安排好孩子的教育,规划好自己的养老以及自己和家人的医疗保障才是王道。
最底层是流动性资产,这部分是为了满足家庭的日常开支,比如衣食住行等开支。至少要准备未来3-6个月的开支,应对一些紧急情况,比如突然失业。如果还有能力,那就覆盖未来1-2年的开支,越多你就越安心,生活也更有底气。
第二层是安全性资产,这部分是为了满足未来的毁灭性开支。这类开支一旦发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或者未来一定会发生,需要提前准备。主要配置医疗类保险,重疾险,养老金和子女教育金。
最顶层也是最后配置的,叫做收益型资产。这类资产的特点是风险高,收益高。如果买对,能够带来大额回报。问题是在短期内有涨有跌,比如股票和基金类投资工具,需要放长线钓大鱼。所以不宜投入过多的钱,必须在下面两层配置完备再去考虑。
如果按照上面的步骤一步步执行,保持耐心,未来的生活都不会太差。
合理的财务规划是一种能力,习得这种能力能够让你的生活更加从容,面对未来也更有信心,不如就从现在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