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吓吓大家,你们相信,每个人身上都附着一头“千年老鬼”吗?
“乖孩子”这三个字其实挺可怕的,它是一种“夺舍”孩子的手段,当孩子听父母的话,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使得父母满意,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乖”的,无论这个孩子有多大,3岁、10岁或者30岁。
你的父母是否真是这样的,你也许不知道。但如果已经有了孩子的话,为什么不想想自己呢?你还记得自己最近一次夸奖孩子乖,是在什么情景中吗?是孩子听你的话吃饭时?是在孩子按照你的安排做完作业时?还是在孩子遵守你的规定准点睡觉时?而你最近一次说自己孩子不乖呢?是他没有听你的话,在游乐场不肯回家的时候?是他违抗了你的意志,就是不肯读书做作业时?还是他反叛期来临,死活不肯穿秋裤?
想完之后,你应该能体会到“乖”的内涵了吧?“乖”就是“听话”,“不乖”就是“不听话”,听谁的话?父母的、抚养者的。什么都听父母的。按照父母的愿望去生活,重复父母的道路去生活,贯彻父母的意志去生活,孩子自己也就是个复制品吧。当孩子长大后俨然就是父母的翻版。看了许多修仙小说后发现,这不就是“夺舍”吗?身体是孩子的,灵魂却是父母的。并且这是件细思极恐的事情,你猜猜看,按照这个逻辑,你的父母是否也被人“夺舍”过?,你的祖父母呢?你的太祖父母呢?哇!原来我们每个人身上真的都附着一只千年老鬼啊。
既然恐怖如斯,为何我们依然在意自己是不是“乖孩子”呢?人本主义说,这叫做价值条件化。一个孩子其实好可怜呀,从小他就知道考100分的他比考80分的他更能得到父母的称赞;把小的生梨留给自己比把大的留给自己更能得到父母的表扬;听父母的话比不听父母的话更能获取父母的欢心和认可。于是,从小开始,我们的价值感就是建筑在满足父母或者周围人的条件上的。我们在意的其实并不是自己是不是乖孩子,而是是否能够让周围人满意,并从中收获一些价值感、存在感。既然如此,我们非但不会抗拒“夺舍”,反而会拼命地配合。
好不容易长大了,在各种机缘巧合下、时代变化中、社会变迁里,我们有机会离开原本的环境,思考自己的道路和方向时,“乖孩子”又会变成一道坚固的枷锁,使得我们无法逃脱。过往的经历让我们自己都在潜移默化间认同了一件事情——“乖”=“好”,更深层的社会建构则是“我必须好”。“乖”=“好”,“好”又是我必须做到的,在这两个条件下,我们的确很难从那头千年老鬼的手掌心里逃离。
亲子关系中亲与子的目标并不相同,父母希望孩子能延续自己,孩子则应该找回真我。所以,何必在意怎么样才是乖孩子,先爱自己吧。
以上。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转发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亲子育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