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年轻人的社交方式悄然改变。
朋友圈里,彼此默默关注,偶尔点个赞,就算是日常的互动;现实生活中,“搭子”文化盛行,吃饭有“饭搭子”,学习有“学习搭子”,运动有“运动搭子”。
大家因共同兴趣相聚,完成目标后又各自回归生活。
就像网友千千,平时爱好健身,自己有一定健身基础,在健身房有开了卡,一个人没有动力,便在健身群里寻找“健身搭子”,这样健身有人陪伴也不无聊,更有动力,健身完各回各家。
这种“轻量化”社交,让年轻人在繁华生活中,技能享受社交乐趣,有不必投入过多精力,轻松维系人际关系。
据中国青年报社调查,77.4% 的受访青年觉得 “轻量化” 社交愈发普遍,00 后受访者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 81.9%。
显然,“轻社交”已成为当下年轻人社交的新潮流。
这不禁然人思考:轻社交为何会兴起?他真的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吗?
01
"轻社交"为何兴起?
1、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轻社交”有效对冲目前社交逻辑及理论的滞后带来的拧巴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40年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00年的历程,社会生产力发展及其迅速。
但是,在道德、社会化形态上乃至社会化规训上,存在严重的滞后,即思想落后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现在,我们拥有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年轻人可以有几十种工作可以选择,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活,跟在几千里外的朋友娱乐。
但社交逻辑和理论仍然是“封闭性熟人社会”。
“封闭性熟人社会”下,“融入圈子”是最优解。这要求的人们要盲目服从上位者和社会共识,强调的是集体潜意识,支持某种不设限的无边界感社交。
这让人们牺牲自己的课题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带来的拧巴、内耗、人际冲突。
轻社交具备边界感,容易控制,不需要忠诚链,关系平等,与其他社交易于隔离,不承担过度责任等特点,有效对冲了上述滞后带来的拧巴。
年轻人不再愿意像老一辈那样,为了维护家族情面,遵循社交常规而压抑内心真实感受。
如长辈催婚,攀比孩子成就,着实让追求独立,渴望被尊重的年轻人倍感窒息。
“断亲”现象逐渐出现,他们勇敢地与那些带来负面情绪、徒增压力的亲戚关系保持距离,把有限的情感能量投入到平等、更能滋养心灵的社交圈子里。
如志同道合群里交朋友,热爱摄影、电竞、绘画等的聚集,相互欣赏和学习,无血缘亲疏和世俗功利,只有纯粹的热爱和快乐。
2、生活节奏的催化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飞驰的高铁,一路狂奔。
年轻人每日在都市丛林里穿梭,通勤时间长,学习、工作、生活任务繁重,压力大。时间被切割的七零八落,恨不得24小时变成36个小时用。
传统社交如家庭聚会从约定、筹备到参与需要大块时间成本,精力有限的年轻人望而却步。
相较而言,“社交搭子”就灵活多了。
找个“饭搭子“,只需午休短暂间隙,相约餐厅,吃个便饭,顺便聊聊今日的工作趣事,既满足社交又不用占用大部分时间。
如上班族的小李忙碌一天,回家利用坐地铁的碎片时间,在群里打卡学英语背单词,分享学英语技巧,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与他人增进交流,不至于在忙碌中陷入社交孤岛。
这省时又能充电的方式,简直完美契合年轻人快节奏生活,成为其首选。
3、社交质量的追求
以往社交场合中的场面话,敷衍应酬如同添加过度“糖分”看似甜蜜热闹,实则掩盖真实交流的匮乏。
如今年轻人拒绝这种“人工糖精”,追求“零糖社交”,真诚、深度的互动。
零糖社交里,人们直奔主题,或是对一本书开展深度探讨,或是交流行业前沿知识。
在这里,人们可以拓展知识,启迪心灵,而非味同嚼蜡的表面寒暄。
这种社交有深度有内涵,让年轻人交流中不断成长、收获满满。
4、互联网发展的助力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轻社交”提供了肥沃土壤。
各社交平台的精准算法推荐,轻松帮年轻人找到契合的“搭子”,兴趣小组,同城活动等线上板块打破地域限制,随时随地开启新社交。
线上交流无拘无束,随时随地分享生活点滴,抒发情绪,不必受限面对面的尴尬和拘谨。
年轻人只需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一条“求搭子”的帖子,便迅速收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回应,轻松找到一起看展、爬山、探店的伙伴。
微信读书群里,书友身处大江南北,但依托平台,能随时随地分享读书感悟,交流心得,不必面对面围坐,就能碰撞出思想火花。
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曾说:“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等同于魔术。”
如今的科技手段恰似神奇的魔术棒,一挥之下,打破传统阻碍,让人们轻松随时与外界沟通,为轻社交的广泛传播铺就了坚实道路。
轻社交具有独特魅力
1、相处简单无负担
轻社交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相处起来轻松自在,无负担。
在传统的社交模式下,朋友间需要频繁联络,定期相聚,逢年过节还得礼物往来,送上祝福,以维系感情。
然而,忙碌的年轻人无法顾及这般精细的社交。
轻社交则截然不同,它无需过多寒暄和牵挂,有需要就聚在一起,之后就各自散去,回归各自生活。
比如“球搭子”,球友们因热爱运动而相聚,一场挥洒汗水的运动结束后,各自散去。
平日里,对于“球搭子”的邀约,有时间就回应,没时间,已读不回也可,不会有人因此介怀。
这种随性的相处模式,让年轻人无需背负沉重的社交压力,只需好好享受社交时光,轻松有惬意。
2、边界感带来舒适
与传统社交亲密无间相比,“轻社交”更注重个人边界感。
在过往社交中,人们常常陷入人情事故的漩涡,被迫分享隐私、迎合他人,稍有不慎可能会引发误会或者冲突,导致社交疲惫。
“轻社交”为大家开辟了一片舒适区,彼此间只谈爱好,不谈隐私。
比如一场剧本杀活动中,玩家只需专注于角色与剧情,凭借出色的推理和默契的配合推动游戏进程,游戏结束后,大家友好告别,不会窥探彼此私生活。
这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符合当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让年轻人倍感轻松愉快。
轻社交不等于无社交
然而,“轻社交”虽好,却也不是万能良药,不能完全替代深度社交。
过度追求轻社交,会让人陷入表面的热闹,实则内心孤独。
若大量时间放在轻社交,会忽略了与老友,亲人的深度交流,久了知心人难觅,当受到重大挫折,无人倾诉。
过度依赖线上轻社交,易形成信息蚕茧,观点狭隘,不利于个人与社会融合。
所以轻社交要与传统社交相辅相成。
在享受轻松愉快的轻社交的同时,不忘抽时间与现实的亲朋好友维系感情,坚实感情依靠。如此,才能让心灵得到全方位滋养。
顺应潮流,拥抱变化
“轻社交”的兴起,无疑是时代的进步,发展的必然。
它是快节奏生活的缓冲剂,让年轻人在忙碌奔波中觅得片刻社交欢愉,彰显年轻人对平等、自由社交关系的追求。
身处这股时代浪潮中,我们应顺应潮流,适度参与“轻社交”,巧用其拓展人脉,丰富生活;
同时不忘守护内心深处的深度社交角落,珍视好友、亲人深厚情谊,以轻盈姿态拥抱变化,让生活因多元社交而多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