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家庭和教育,可能有一个词可以用如影随形、难以割舍来形容,那就是——“焦虑”,这个词影响深远,说小了,影响孩子、全家人的衣食住行,说大了,影响健康、生活、事业和终生成长,所以说,家和万事兴,要从克服焦虑开始。
焦虑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有焦虑呢?答案应该是不一而足,但又万变不离其宗——期待孩子有个好的未来。
请注意,这句话里面有四个基本点,每个都值得我们思考、弄明白:
1、孩子:也就是说,我们的焦虑是因孩子而起,焦点是在孩子身上。孩子知道吗?这种焦虑是不是又反作用于孩子?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做什么?
2、好:什么是“好”?“好”的标准是什么、谁定的?在这个标准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不同可能性?
3、未来:谁知道未来会是怎样?我们是不是都是以自己认知中的“未来”、甚至是“现在”来臆测?这样算不算“刻舟求剑”?
4、期待:寄托于还没有发生的将来,那么现在能做什么?孩子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
下面,我试着用进入这个学校的一些事例和体会,来谈下对上面这个问题的认识。
简介进入青岛中学的经历,感受,和收获。
在对于学校和孩子的信任上,我们也经历了几次波折。
最初的选择,来自于我们对比新旧教育后的判断:最初打动我的首先是12年一贯制,贯通孩子的成长、学习以及应试,取消阶段性的考试和选拔,孩子这个独立美好的生命,可以更舒展、更流畅地生长,这个体制、机制的设计,是所有创新的基础保障,也是实实在在的、是纲。其次基于12年一贯制,而设计的学制、课程、教材,配备的师资、硬件和制度流程等等,纲举目张。
小学学段,孩子们太幸福了。一切都像是围绕孩子来设计,而又引导他们学习的兴趣。学校和老师,对我们来说都很新奇,也很友好。还记得参加孩子的小学毕业汇报演出,短短的一年,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与老师们的深厚感情、汇演的完美呈现,无不展示着,孩子们正在新学校里健康地成长。那时的家长们,想必也都是比较心满意足的,大家坚信为孩子选到一所好学校,这也是我们的基本任务和使命啊!
但是,到了初中学段后,情势来了个急转弯,孩子和家长都搞了个措手不及,节奏紧张、自我管理要求高、家校沟通少,等等。那段时间,记得是我们第一次对学校产生了不少疑惑,有很多个“为什么”等待解答。而另一个影响,是对孩子施加“压力”,其实,孩子也不知道出了什么情况,她们还是原来的自己,可是学段变化了,环境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长们开始寻求突破,除了帮助孩子跟上学习节奏之外,我认为最大的帮助,还是主动找学校和老师沟通。所幸,经过家长会、以及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家长理解了新建学校的难处、更进一步理解了办学理念,理解了孩子的压力和挑战,也知道了自己如何更好地支持配合。现在回头看看,家长在学生、家、校三方之间的定位,是那一次困惑的核心,家长不是监督者、不是服务者、更不是教育者,家长是孩子成长、学校施教过程的参与者,是帮助、反馈者,是教学闭环的一个关键节点。经历了困惑、沟通、行动、理解,我们度过了第一次信任危机,从而更加相信学校、孩子能够更顺利的走下去。
陪伴孩子,对家长是个巨大的考验,相信各位感同身受。当下社会面临外界环境、信息的爆炸式挑战,孩子们的学习、心思当然也会收到干扰,尤其是电子产品。家长和孩子之间,电子产品已经成了一道墙,仿佛墙内墙外总是有着说不清、看不透的秘密,也带来了误解。过去这三年多,我们家形成了一个小习惯:每次到学校参加活动,基本都呆在里面一整天,除了活动本身,还有找老师沟通、去食堂体验、到教室外偷看、喝喝咖啡等,比如参加南方新教育论坛、参加藤校家长报告会,会议结束后,我们在校园里四处游荡,意外的收获是,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的辛苦和紧张,尤其是走班制,除了课堂上的目不转睛、下了课感觉连去厕所的时间都很紧张,中午、下午吃饭的时间也很短促,不由得感慨、甚至同情孩子们,从而放下大部分怀疑、误解:原来孩子那么不容易!头脑还是身体都处于高速运转中,回到家让他们打打游戏、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补个懒觉,难道不是应该的嘛!
孩子们自己组织了各种社团,比如读书会,目前为止,已经读了快十本了吧,他们自己沟通分工、分享、总结、做公众号,还做了总结汇报会!参加了第一次总结汇报会,我记得自己还是很激动的,仿佛见到了自己所不认识的孩子们,至少有点陌生,因为他们长大了,而且,他们的创造、表达、思维、行动力等等,是远远超越我们这些老父老母的,至少,大大超越、刷新了我们的认知。刷新之后,我们更加感觉,孩子们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那么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自己感触最深的,还是几次帮着孩子完成作业任务。记得是在两个寒暑假,一次是人文作业,学习《中国通史》专题片视频,并选择论点,写一篇论文。当时孩子刚学完明清史,所以她选择写朱元璋、朱棣时代,题目为《朱元璋和朱棣的大明王朝》。对于孩子来说,历史还没有那么整体、宏观,所以从一个个具体历史人物、事件中总结提炼、写出具有明确观点的论文,还是挺有挑战的。其实我们上学时何尝不是!只是当时缺少这种训练,浑浑噩噩地走了过来。在讨论中,用引导、启发、提示等方式,孩子逐渐总结梳理出历史事件背后的观点,比如“每一个丰功伟绩都在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等。另一次是刚过去的寒假作业《口述历史》,口述者是我,我和孩子讨论了几个题目,她最终选了《我的奶奶》。这个选择让我很是欣慰,但也很有压力。因为我的母亲已经去世多年,借这个机会让她全面了解下,当然很有意义,同时,怎么讲述才能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更多地帮到她,也让我烧脑筋。用了一个周时间,我通读了她上学期的历史课件,最终决定,介绍母亲生平的同时,结合母亲生活的各个年代的重大历史和社会事件,来展示个人与时代和社会的关系,感受个人在社会国家发展中的渺小,思考个人如何在环境的影响下更好的发展,等。这样的几次作业完成后,孩子感觉充实,我也感觉深受教育。这不是孩子在完成作业,而是他们带着家长学习!这些作业完成的质量未必很高,但角度和逻辑一旦训练出来,就能给孩子打下扎实的底层基础,将来再往上面添砖加瓦,构建知识和观念的大厦。
分享了以上几个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我想,最初的几个设问,也能得出初步的结论了:
1、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强大、优秀和完美,家长的焦虑只能破坏这种优秀和完美,从而陷入更加焦虑的怪圈。
2、“好”学校不是规划设计出来的,而是一步步建设起来的,不仅是学校和孩子,家长也是重要的建设者。
3、“好”学校如果要有标准,我觉得应该是,孩子保持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校提供足够多的资源,可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就够了。
4、如果第3点达到了,家长要做的是什么?除了基础的生活帮助外,应该是帮助孩子提升勇气、好奇心和韧劲。
5、家长通过更多的沟通、信息对称来理解、信任孩子和学校,更应该控制自己、提升自己,控制焦躁、功利的心态,提升关于个人成长、自我认知、营造心理环境等的能力,不断提高自信的程度。毕竟,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6、敬畏心,保持对未来的敬畏、对生命成长的敬畏、对专业的敬畏,有了敬畏心,就会有边界感,会有取舍和所不为,最终,只能选择相信孩子和生命。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期待孩子有好的未来“,而要”让自己过好每一个当下“。
最后,我用几句诗,来结束今天的分享,与大家共勉: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
他们是“生命”的子女。
经由你获得生命,但不是为你而来。
虽然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爱,却不能强加你的思想,
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给他身体的居所,却不能禁锢他的灵魂,
因为他的灵魂将居住在你梦中也无法企及的明日之屋。
你要向他学习,而不是使他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昨日流连。
你是一把弓,你的子女是生命的箭。
你可以尽力把他送向远方,却不能规定他的落点。
欣喜的在弓箭手手中屈曲吧!
因为他爱飞翔的箭,也爱稳定的弓。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