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往往离经叛道,庸人大都被俗事所扰。
这是一个关于天才的故事,主角前半生平淡无奇,后半生疯狂发力。他结婚17年,有贤惠的妻子和两个懂事的孩子,做着一份体面的工作,在外人看起来一切完美。忽然有一天,他顿悟了,狠下心来舍弃了事业和家人,只身到巴黎画画。即使后来的生活潦倒困顿如同乞丐一般,但他不在乎,只要能画画,他的精神就能满足。画画,就是他的命。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这大概就是他的真实写照。很励志,也很偏执。
主角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可能对于他来说,不画画就会死,画画之于他如同空气之于人类。画画才是真谛,其它全都放弃。在别人看来,一个抛弃事业、老婆不管、孩子不顾,独自去追梦的人,一个对家庭毫无担当的人,简直不配称为男人。但你不能否认他的伟大,或许这就是伟大的代价。细想来,每个人心底都有真正热爱的东西,只不过他40多岁时找到了,并且鼓起勇气去做了。而大部分人,要么没找到,要么没勇气。
事实上多数人都过着水一样平淡的日子,却又无力改变。很多人看完之后,惊诧于主角的壮举,羡慕他的勇气和魄力。有人戏称,看完这本书的人都辞职了。网络爆红的那封教师辞职信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湖南有一法官,工作十余载,突然不干了,辞职信这么写的:“初则喜正义之伸张,乐法律得施行,不屑媚俗,安于清贫。久矣疲命于杂务,掣肘各情形,荒于教子,未尽孝心……”。现实就是,99%的人所做皆非所爱,但因为不得不做,所以人生只能将就过。
试问,我们要有多大的勇气,多么强烈的欲望,才能抛弃规则和家庭,去追逐理想?由此我想到了乔布斯,想到了尼采,想到了一些拥有疯子特质的天才。他们气场强大难以接触,交际不通人情世故;他们生活单调毫无乐趣,说话直接不懂含蓄,你以为他们真不懂吗?他们只是不在乎,一点儿也不在乎。他们对所热爱的事物能疯狂投入,为此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至于其它的事情,他们会说:“统统滚蛋去吧!”我们不是天才,或许是没有天才的那份偏执吧。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读到这一段时,我被震撼了,观念被强烈地冲击着。作者借主角之口,大胆说出了一些政治不正确的话。即使成就高如季羡林者,年轻时也在日记中写道“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人的本能欲望有错吗?我的体会是,血气方刚的单身青年们,很难抵挡住与生俱来的欲望的裹挟。有时候你想正经做事情,那可恶的荷尔蒙促使你不得不想入非非,丝毫不得平静。所以感谢各种视频网站,让世上多了很多贤者。
小说最后,主角死在了岛上的小屋里。死之前他在房间里,以双目失明的状态,在墙壁天花板上留下了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作画过程无从知晓,像是一个被囚禁了很久的灵魂,终于得到解脱一样。他请人在他死之后将房子彻底烧掉,作品也付之一炬。常人会把作品卖掉,亦或传世,总归想留下点什么。但他画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画,什么都不为,仅仅为了画本身。画完就死,仿佛人生目的已经达到,多活也没有必要。“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禁让人慨叹:生命竟能如此纯粹。这样的极端操作,普通人似乎难以效仿。
愿你找到一生所爱,也能不惧现实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