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品质,就是一种追求美好的精神:积极地、努力地追求爱的能力,快乐的能力,欣赏的能力;拥有精神的富足,物质的恰好,亦尊重内心深处的渴望,不断为健康储蓄能量,即使在平淡生活中,也有怡然自得的乐趣。生活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活的品质。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
《无聊的魅力》,短小精悍,机智洗练,如何愉快地忧伤难过,如何在平凡世界里兴致勃勃地‘’无聊‘’,如何在无奈苦旅中乐观地拥抱‘’黑暗‘’,如何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收获幸福……
一本书之所以成为一本‘’好书‘’,是因为我们在对的时候读了它。
翻过‘’论漫画之精妙‘’掩书而笑,无聊已经消失,忧伤早已不在,这是一位诚恳谦逊的绅士,把他看到的、理解的东西付诸于日常的思想札记,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处境,突破思维的惯性,放开视野,转换心态,平凡而智慧地生活。
也许不快乐的源泉,正来自我们用单一的视角看待世界
《无聊的魅力》并不是阿兰•德波顿最出色的随笔集,但读完之后竟然发现,其中的每个章节就像是阿兰一系列随笔集的楔子和提纲挈领: “忧伤的快乐” 融汇了《哲学的慰籍》的元素; “机场散心” 是《机场里的小旅行》的浓缩;“为爱撒谎” 是《爱情笔记》的片段; “工作与幸福” 很明显是那本《工作颂歌》的前奏;“成人参观动物园的启迪” 更像是《身份的焦虑》的序幕; “无聊地方的魅力” 则有阿兰最著名的随笔集《旅行的艺术》的影子; “写作如何再现生活” 无疑是《拥抱逝水年华》的提炼。
跟随阿兰•德波顿的脚步,从一幅画,一本书,一次旅行,一段感情,从生活展现的每一个角落里,感受一种悲观的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即使这个世界有时令人失望沮丧,但我依然对它充满希望,依然可以安然面对。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我们在黑暗中掘地洞之余,不要忘记努力化眼泪为生活智慧。
阿兰•德波顿,英伦才子,在文学、艺术、哲学间自由进退。他一直把自己定位成随笔作家,如果硬要从他的书中一窥深奥哲学的话,那你大抵不会满意,因为那可不是他写作的初衷。
但他确是一位可爱的作者,才情丰瞻纵横,笔触机智沉蕴,眼光穿透常态,把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生活日常写得引人入胜。
他擅于把人生感悟融入哲学思辩,既讲故事又讲道理,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传神画面,那些意味深长的细节,折射出生活的真实本质。他带着一种置身事外的冷淡幽默,把艰深晦涩的哲学,化作温和的、接近普罗大众的生活智慧哲学:
从哲学中寻找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答案和慰藉,以达观的态度和好心情来应对生活中意想不到的挑战。
你问我有哪些进步?我开始成为我自己的朋友。
不要因为事与愿违而感到惊讶,世间本来就是如此,因为这个宇宙比你大得多。
工作能够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气泡,让我们置身于其中,使人生臻于完美。它赋予我们大权在握的感觉,使我们有尊严地感到疲惫,把食物摆上餐桌。
不存在什么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每一个值得奋斗的目标都会打破生活的平衡。
成熟的爱是一种有性关系的友谊,相处和睦,令人愉悦,彼此回应。
智慧是教不出来的,只有通过自身的经历去发现,没有人可以分担,任何人也不能代劳。
如果有了知识,我们反而失去了没有它倒能够享受的宁静,有了知识,我们的生活状态还不如皮朗故事里的猪,那要知识作何用?
阿兰的写作明显受到普鲁斯特、蒙田、苏格拉底等作家和哲人的影响。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蒙田的《蒙田全集》太高大上了,不妨去领略一下阿兰•德波顿的《拥抱似水年华》 和《哲学的慰籍》。
一如 幸福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读书,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书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了解社会,了解生命,回头注视自己,重新校准对生活的期待,学习以一种睿智、通达、柔和的态度看待我们身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