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和大家分享到,对于学习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主题,而当确定学习主题后,那么我们又应该去学习什么呢?我学习到两个观点觉得挺好,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 学习临界知识
在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一书中,讲述了一个“临界知识”一词。他在全书中极力的倡导我们应该去学习这些临界知识。正如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知识与知识之间也是有很大差别。有些知识总是比另外一些知识更有威力,总有少部分知识能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更能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这部分知识就是临界知识。
而什么是临界知识呢?他给临界知识下了一个定义: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而这些也是被查理·芒格所推崇的“普世智慧”,不断总结那些重要而基本的规律。
成甲老师讲述了他自己的一个故事,他曾经应邀在一个学习网站上开设个人知识管理课程,由于他不是职业的培训师,也没有什么知名度,所以如何让大家对课程感兴趣并愿意付费就成了一个难题。当时需要写一个营销文案来宣传和展示自己的课程。而对于写营销文案是他之前未曾接触的事情。那么他是怎么处理的呢?
他说他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着急去搜索学习写营销文案的技巧,而是首先其深刻理解问题的本质,然后尝试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撰写营销方案,本质上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而关于建立信任,心理学就有很多方法来建构和增进认同。于是他找一个做营销多年的朋友写过的文案,分析其中应用的心理学原理,然后尝试着按照自己理解心理学的成果来写自己的文案。结果最后文案宣传的结果出来,大大出乎了他的预料,课程大卖,3天内名额全部售出,而当时还有其他老师的课程销售量为0。作为一个营销和文案新手,也能瞬间超越众多“职业”专家,他深刻地感受到掌握这种底层规律来分析问题的重要性。此后,他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尝试和应用这种方法,不断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底层规律。
所以,每个行业和领域的临界知识才是更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当我们把问题的底层逻辑和规律都理解,掌握后,我们才能更加有效的做到将知识跨领域迁移,在不同的领域也能学习地更快。
在这方面, 埃隆.马斯克是高手,他创立了特斯拉,支付巨头PayPal、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和研发光伏发电产品Solarcity四家不同类型的公司,在外人看来他是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也是跨界高手。然而在一次访谈中,马斯克则认为自己不在跨界, 他认为他一直在做的事情,都只是用第一性原理在思考罢了,用最基础的原理来改变一个行业,追根溯源,回归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围绕本质问题去考虑解决方案。我想这种探寻事物的底层普遍规律的精神也是他能够快速切换到不同领域并获取成功的很关键的因素之一。
所以我们在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的时候,应该优先考虑去发现和学习这个领域的临界知识。
当我们考虑一个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提前分析清楚问题的本质,看看自己是否能够应用其他领域通用的方法和规律来解决问题。
当我们通过阅读书籍解决问题之后,也应该多想想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用在其他什么领域。
当我们能更多地思考事物的底层逻辑和普遍规律后,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以此类推,触类旁通,内心也是不是可以多一份从容?
二、区分一二三四手知识,找到源头知识进行学习
这个观点是从古典老师那里所了解的,他认为知识与知识之间是不同的,知识之间的营养含量也是不同的,知识的源头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而顺流而下后, 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也越多,越来越偏离原本的观点和思想。
一手知识,属于知识的源头,是一些正在被研究、思考和验证的新鲜思考,例如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二手知识,忠实转述一手信息,例如行业的优质教材和中性的行业调查报告等,含金量也比较高;三手知识,畅销书等,已经被改写成方便公众理解和传播的文字;四手知识,根据畅销书和理论,被大众所写的基于个人体验的鸡汤文。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这个定律也被很公众号、培训师传述在各个领域,告诉大家只要经过1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然而事实上,这个1万小时定律来源并没有科学的依据,很多技能的习得并不需要1万小时,而它的起始来源其实是来自于《刻意练习》一书,而书中也并没有说到一个确定的时间门槛保证一个人成为大师,书中的数据显示的是,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花在小提琴上的时间为3420小时,而优异的小提琴学生所花时间为5301小时,而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则平均练习了7401小时。然而只因为后面有个叫格拉德威尔的人阅读此书,从中抓取出了“一万小时定律”,并且写成一本著名的书籍《异类》,此后“一万小时定律”才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也开始被大众进行了各种解读。而显然这种结论是有悖于当初作者的思想和观点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去区分一二三四手知识,辨别和找到知识的源头,从阅读的书籍中去探寻前面的知识源头,找到那些更有营养,更有价值的知识。我想这也和大师们所推崇的要找领域内经典的著作去学习和阅读有异曲同工之处 。也和我们古人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管是学习临界知识还是找到知识源头的学习,这种学习的姿势和方法相比于学习其他知识,开始时候会比较慢,难度也更大,也会花费我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很多人不愿去尝试。
但是,当我们能够运用所学习到的普遍规律去更好、更快地解决不同的领域的问题的时候,我想这时候“慢即是快”了。
当我们能学习到更加原汁原味的观点和思想时,我想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也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优美的风景总是在人迹罕见的地方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