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怎么也读不下去的《明朝那些事儿》,现在倒是能翻得津津有味了。从当初的《中国大历史》到现在的《明朝那些事儿》,千年历史变成史官笔下的文字,再经过后人解读,成为另一番面貌。
断断续续翻了三本,印象最深的还是明王朝皇位上各具特色的皇帝。
太祖朱元璋,从和尚到开国皇帝,纵观千年的封建王朝,这也是独一无二的了;另一方面,无论是废丞相还是杀功臣,本质上都是为了巩固皇权,但最终导致的效果却一言难尽。废丞相,内阁权力却大于丞相;防功高震主,结果燕王“造反”无人可用。
继位的朱允文,新兴王朝的第二位掌权者,却被自己的叔叔夺权成功,简直太过讽刺;最后的生死行踪也成为一大疑团,虽然书中也有猜测,但终究只是可能性较高的一个猜测。
成祖朱棣,既有夷人十族的恶行,亦有编纂《永乐大典》、支持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荡平漠北保大明数十年边境太平这样的功勋。自古盛世修书,可见朱棣这皇帝总体来说,做的还是不错的。
仁宣两朝,共计十一年,据说也是大明朝的黄金年代,如果继位的朱祁镇不是那么能折腾的话,明朝大概也能如汉王朝那般,文景之后接汉武,再扬国威。可惜历史不是循环的,明朝没能出汉武帝这样的皇帝,倒是出了于谦这样一位大忠臣。宣宗当初教太监识字的旨意也埋下了后续一系列事件的源头,包括土木堡背后的太监王振。
朱祁镇朱祁钰两兄弟,一个在土木堡之变中丢了皇位,成为了名义上的太上皇,一个在北京之危中被推上皇位。最主要还是原来的太上皇又重新“夺”回了皇帝,杀了当初保卫北京的忠诚于谦。
再后来的成化帝,和万贵妃的纠葛,倒是给不少电影做了背景。结果恰恰是这样一位内心软弱的皇帝,偏偏养出了明朝的中兴之君。
弘治皇帝,既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历史上,这种皇帝都是不多见的。能在拥有权力的时候,约束自己,不为权力蛊惑,不沉迷在复仇中,和他父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正德皇帝算是比较熟悉的一个皇帝了,最初的印象就是来自《回明》,包括正德朝的文成武将和太监,还有不得不提的王阳明。自封大将军的皇帝,打仗貌似也有天赋,一个爱玩的不应该当皇帝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