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宛与洛与大家聊一个练琴中很常见的问题:
为什么自己的练习计划,总是无法完成?
先分享一段书籍《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中的观点:
“你制定目标的过程可能非常武断,或者只参考了社会规范,却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
所以宛与洛认为,我们学琴者之所以无法完成制定的练习计划,就是因为在没有考虑到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越练越累,不断“内耗”。以下将做详细解答。
一、不适合自己
适合别人的练习计划,未必就会适合自己。想不清楚这一点,便无法制定与修改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练习计划。
比如,当我们听说某位演奏家每天的练习时长是8小时,于是想以此为目标,激励自己。
所以也为自己制定了每日8小时的练习计划。计划清单上的项目排列密集,井然有序,使得我们有一种“错觉”,即只要按照这个计划执行下去,自己的演奏技术就一定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尚且不说我们普通的学琴者,每天是否足以拿出8个小时的练习时间。就算拥有这个条件,演奏家的这种高强度训练,也不是我们普通学琴者可以“吃得消”的。
因为无论是身体的适应能力,还是心理上的定力、动力与意志力,如果没有经过像演奏家那般科学、循序地练习,是必然无法承受这种强度的练习计划。
所以照搬别人的练习计划,是种未经思考的表现,是不可取的。
二、产生逆反情绪,不断地进行“内耗”
当我们在不适合自己的练习计划中“挣扎”时,一定会产生逆反情绪,身体上也会愈发疲惫。
越练越累,越累还越不出成绩,越不出成绩就会越烦躁,越烦躁之后更累,更不出成绩。
这是典型的“内耗”表现。
三、解决的方法
学琴者首先需要放弃完全照搬别人的练习计划,而后则需要先思考清楚,自己现有的练习条件与现有的演奏水平。
之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练习的目标与计划。
练习计划究竟是否适合自己,这时只靠想是没有用的了,必须拿来去试、去应用到每天的实际练习中。
在实践的同时,要实时“监控”自己的情绪与心态,用自身感觉与客观的练习结果,来判断自己练习目标与计划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