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课程调整了单元顺序,学期开始时先上了三单元的内容(天气),趁天气适宜时完成了这部分户外活动较多的内容。最近开始了一单元水的相关教学。
本节课《谁能溶解多少物质》的教学目标如下
科学观念: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认识到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思维:能初步建立直观模型解释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
探究实践: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能观察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
态度责任:在观察实验中,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
本节课遇到了一些难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
有不少学生提到“冰融化成水”、“某某东西融化在水中”,说明学生还不太会使用“溶解”这个词或者根本不清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很多时候教师在上课时,可能会直接使用一些“科学术语”,但是学生却不能理解抽象词语的含义。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忽略了这点,没有让学生辨析“溶解”“融化”“熔化”。
2、这个实验比较简单,我在上课时直接就呈现了实验步骤,因此缺乏了学生讨论的过程。应该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搅拌?什么时候加入下一份?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
3、本次实验用的是定量勺舀取食盐和小苏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操作不规范的行为,例如将定量勺伸进了水里、一勺的量没控制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