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向的人通过安静、思考获得精力。外向的人通过聚会、聊天获得精力。
内向的人做事情时要消耗太多的精力。跟朋友聊天会觉得好累,很消耗自己的能量。甚至有时候需要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
内向的人喜欢有深度的思考,内向的人更容易专注。外向的人对很多事情都知道一点。外向的人甚至跟很多事和人的连接是其精力的来源。
内向的人享受独处,享受与自己的对话。
内向者不需要因为自己内向而妄自菲薄,要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而不是与之对抗。
2.
刘若英和丈夫各有一间书房,去电影院各看一部电影。内向的奶茶刘若英喜欢看书写文章,但她在舞台上同样光芒万丈。
林肯、甘地均为内向的人。柴静也是一个惧怕跟陌生人打招呼的人。但她的敏感、细腻帮助她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内向,多好!
但,内向者常常被误解,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内向和外向的人思考的方式不一样内向的人需要时间思考才能说。
2.内向的人容易被忽视。内向的人喜欢低调,也不喜欢干扰别人。
3.内向者迫使外向者停下来思考一番。
3.
内向的人喜欢常规和秩序。内心者在强大的社交后,会出现程度不一的不适。
究其根本,副交感神经系统在内向者中具有支配作用,而常常支配外向者的是交感神经系统。
4.
我喜欢说走就走,果然爸爸喜欢周全。
果然爸爸喜欢在家安静、自在,我喜欢约聚或出游,这是我积蓄能量的一种方式。了解这一点,我不再努力说服他一起出去旅行或是约聚。
除此之外,沟通,显得很重要。
我喜欢沟通,但是效果不太明显。
我还需要尽可能问问他内心的愿望。
另外,懂得让步,更重要。
5.
面对内向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
首先是了解
然后是鼓励
而不是竭力改变!
其次是接纳他的内心
帮助内向的孩子恢复精力
允许他独处
允许他按照自己的节奏
最好不要在公开场合纠正甚至批评他!
6.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家长,有一个外向的孩子。你疲倦时,告诉他你需要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恢复精力。你还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家庭以外的友谊,帮助他们发展思考内省(安静)的能力。
对于内向者来说,社交消耗能量。或许,我们需要学习的是社交技能。
但我们不迷信技能。因为无论多少技巧,要有心有力去用,也是一件需要能量的事情。
我也惧怕电话,自从有了社交媒体后。我惧怕电话的原因是:我不擅长“简短”电话,我不擅长说不。
这一点,我对自己没有责备,只有一直有并将继续会存在的任性。
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最有意义。
7.
不回答问题的,是内向者。
不大胆推荐自己,是内向者。
我们常常竭尽所能去要求甚至逼迫孩子们“大胆”,对不对?最关键的是,我们要问问:这样做,有效果吗?
内向是安静的力量。安静是深度思考的最有力量的保障。
请允许孩子安静!请允许内向的孩子多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和不说的权力!我们也可以试图帮助内向的孩子变得更有力量说(比如做好准备,比如问自己想不想改变)。
8.
内向者应该如何基于自己的内向性格,获得更加满意和美好的生活呢?
读《内向心理学》,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读《内向心理学》,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内向的学生。唯有这样,帮助他们的时候,我们才能更有力量。
李安,坚持走在导演这条路上,得益于他的坚持。而坚定、不轻易放弃、坚持不懈等这些品质,内向者身上更容易有。接纳内向,感谢内向。
试想,如果内向的人一直努力想把自己变成外向的人那样,蹦蹦跳跳,口若悬河,甚至俨然成为一个社交家。那么,不堪重负的状态必定就是其常态。
然而,有多少孩子有这样的渴望(变成别人外向的样子)是因为我们错误的指责和比较!
对于内向者而言,确定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找到那个值得聚焦的点,根据你的目标确定需要优先考虑的事情,特别有意义。当然,对于外向者,这点也是同样重要。
9.
内向者极易消耗精力,所以常常精力不足。内向者不爱运动。对他们来说:独处,可以回复精力。
村上春树,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也是一个内向者。
他的生活极其自律,所以他的生命极其丰盈。
安排好休息是内向者避免疲惫不堪的一个好习惯。毕竟顺应自己的天性,是每个人生命绽放的前提。
10.
杨澜的故事,让我们看见她一次次的突破,始终让自己处于探索和沉淀之中!
内向者更容易从熟悉的事物中找到安全感。所以,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事情变化,内向者不太能轻易做出选择和决定。想必,这也为他们想要的生活设置了一道障碍。
最后,玛蒂·兰妮除了给了内向者七条建议(1. 想说就说;2.迅速平息内心的怒火;3. 对自己宽容一些;4. 带齐必需品;5. 恢复充沛的精力;6. 不要忘记我们的幽默感;7.将你的光芒洒向外界)外,也有给内向者几句嘱咐:
1.享受生活。
2.适当休息。
3.欣赏您的内心世界。
4.做一个真实可信的人。
5.珍视你的好奇心。
6.享受心境的和谐。
7.享受独处。
8.对生活充满感激。
9.做你自己。
我试着把她的话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1.接纳自己是一个内向者,并享受独自相处。
2.看到自己拥有的东西,并感激自己所拥有的。
3.顺应天性,做自己,就好。
听书后记: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者,你能接纳自己的内向吗?
如果你是一个外向者,你能更懂得自己和身边的内向者吗?
如果你有一个内向的孩子,你知道应该如何帮助他茁壮成长吗?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你有了一个外向的孩子,你又该如何做呢?
这些问题,听完《内向心理学》这本书后,我有了更加清晰的答案。
第一次听书,快捷方便是优点。不能有自己更多深入的思考,是不足。
相比较之下,我依旧最爱自己读。而纸质书,是我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