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论语》家喻户晓,但读过的人恐怕寥寥。大众对经典总有一种畏惧,觉得非聪明人不能读。读不了,读了也读不懂,把它想得复杂。这多少与潜意识中对读书的误解有关:如果《论语》这样的经典我都读懂了,那我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反推,成为了不起的人很难,那读懂《论语》一定也很难。没开始,索性放弃。
这个潜意识的反推是事实吗?有时我们不需要弄懂是不是,这无所谓。有所谓的是:我们找到了一个不读经典的借口。
昨天早上《华杉讲透论语》读完。全书704页,我深刻贯彻华杉老师的“日日不断,勿忘勿助”的原则,以每天18-22页的速度,34天不间断,彻底看完。在此,给你分享一下读后感想,内容分为这几个部分:
一、这本书的内容形式
二、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三、这本书的核心是什么?
四、这本书适合什么人读?
一、内容形式是什么
《论语》的内容从形式上来讲,包括这几个方面:
1. 孔子说的话
2. 孔子回答弟子问题时,说的话
3. 孔子对时事、人物的评价
4. 孔子弟子说的话
80%的内容都与这几个方面相关。再白话些,《论语》写的是:一个老师的学生记录了:老师平生说的有哲理的话(或者说生活感悟)、老师教导学生时说的话、老师对国家大事与知名人物的看法、以及老师的一些学生所说的话。然后将其整理成了一本书。而我们学《论语》,就是学习这些话。其意义在于:从这些话中读出这位老师为人处世的态度、原则,再通过思考、反复练习,从而树立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与原则。
二、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论语》里大量内容都与“学习力”、“领导力”相关。也就是,主要讲了“如何高效学习”、“如何做个好领导”。就我理解而言,本质上,《论语》讲的是“如何做一个好人”,接着是“如何教别人做一个好人”。这个好人在《论语》中的称谓就是“君子”。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君子”这个词似乎在现代不怎么招人待见,更多时候成了“虚伪”的代名词。想想真是可悲。
三、这本书的核心是什么
能不能用一句话总结《论语》全部内容?能。这句话我们也都知道,它在中学课本上曾出现过: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再简单些,四个字即可以概括:忠恕之道。这不仅仅是对《论语》的概括,更是对整个儒家思想的概括:
所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要的,你知道别人也想要,那就帮助别人获得。简而言之,你想成功,别人也想成功,那你帮助别人成功。别人成功,你自然而然就成功。
所谓“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要的,你知道别人也不想要,那就不要去为难别人。
恰巧最近也在读《人性的弱点》,发现东西方为人处世哲学真是相同。关于忠恕之道,这本书上也有谈到:你想要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再加上西方盛行的另一句话:你想要什么,就先给予什么。这和上面两句话完美地对应上了。想想真是有意思。
其实,再从本质上来讲,《论语》讲的还是“如何做一个好领导”,崇尚的是“领导做表率,下级来学习”。但这个领导不是仅仅指公司,更是指家庭、朋友、恋爱等任何人际关系。你想要过一个幸福的人生,无非这几点:有钱、有人爱你、有人尊重你。那你先去帮助别人、爱别人、尊重别人,从对自己好做起,对家庭好,再对同事(同学)好,对下属(员工)好,少想自己,时刻把别人装在心里。这些话说起来很空泛,因为这些话需要落实到实处,我们才能有体会。而落实到实处,需要很多注意细节,付出很多努力。做好不容易,但做好了,我们人生一定幸福。
四、这本书适合什么人读
适合初中生读。也就是,它可以作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世的启蒙读物。说是初中生,它也不过是个代号。准确地说,是当一个人的知识储备量、阅读能力达到看懂这本书的水平,他就应该立刻去读它。从渴求的角度讲,任何想要做一个真诚、理智、善良、且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应该读它。
但为什么不直接读《论语》原版,而要读华杉讲解的《论语》版本呢?因为《论语》本身确实很难读懂,记录的对话都是“断章”,如果我们不能还原真实语境,读了也只是“断章取义”。但华杉老师,本身是儒家文化的爱好者与推崇者。在写这本书时,反复参考了三本有关《论语》的讲解书,且本身也是一个实干家:华与华营销咨询公司创始人。对其中道理,有许多切身体会。写这本书更是抱着“让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用到”的目的。如果你不是抱着研究《论语》的目的,而只是想读懂《论语》,从而应用《论语》。那么读这一本书就够了。
书是在早上读完的。读完就一个感想:人人皆可成圣人。随即在豆瓣上做了读书标记,并转发到微博上,增添了几句话:
践行忠恕之道,日日不断,勿忘勿助。假以时日,我们都是未来的圣人。
PS:“勿忘勿助”指:立志做一件事,你不要忘记去做它,更不要揠苗助长。如读书,每天决定读20页,就读20页,不要少读,更不要多读。多读就是贪婪,贪婪就会导致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