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从2019年读过的111本书里精选出的8本,希望能有您感兴趣的一本。
说起读书,杨绛先生曾说: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
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1、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阅读感受:
不幸福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总能不断适应自己的满足感。任何梦想实现后,都会慢慢变得理所当然。所以幸福的关键,就是如何阻止这个适应的过程。
时刻牢记,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从命运那里借来的,命运可以不经我们允许而将它收回,甚至都不需要提前通知一声。所以在享受挚爱的人的陪伴时,我们应该时不时的停下来思考这个可能性,也就是这种享受是会完结的,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来完结他,我们自己的死亡也会。
如果每一秒都可能是永别,你会不会更珍惜身边的人和各种感觉?
遇到半杯水,悲观主义者会认为少了半杯水;乐观主义者会感激还有半杯水,而斯多葛主义者甚至还会继续庆祝——我还多了一个杯子!
2、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阅读感受:
这本书从神烦的苏格拉底开始,带读者彻底了解人类史上的哲学家们,以及他们穷尽毕生的经历和苦思后提交的最终答卷。
整体阅读感受不是非常流畅,主要源自于自己对哲学领域的一无所知,以及对人名不敏感导致的记忆混乱。但坚持读到最后所获得的感动却让之前所有的付出都不值一提。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摘抄如下:
我们喜欢听故事,看电影,因为在这里我们能找到符合预期的开端、矛盾、高潮和结局。但真正的人生,故事忽然开始,忽然结束,不一定有矛盾冲突,也未必有高潮和结局。
顶级艺术家都很苦闷,他们思考的问题常常和哲学家一样,都是一些形而上的终极问题,只不过艺术家不用理性探索,而是想通过艺术作品让别人和自己感同身受。但他们为什么都不约而同的苦闷呢?他们不都是最聪明的人么?他们不都是在用毕生的精力追求答案么?原因只有一个:
终极问题没有答案,最聪明的人追求到最后,不约而同的发现这是一条绝路。
3、人类简史
书籍简介:
以下内容摘自豆瓣,作者:Miss power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书,有的书读完当下就能用,有的书常读常新能塑造三观,而《未来简史》这本书,由于太宏大,你很难给他找到一个具体的,可以用的场景,你也很难说,他对一个人的三观或者生命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事实上,这样大而无当的书籍主题,反而会让人陷入一种更深层次的迷茫——既然人都没有意义了,那么,我当下的生活和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呢?
面对深邃庞大的思想,完全无法找到自己与它的链接所在,既无法将它运用到生活中,又无法在这个思想体系中找到自己的意义,这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常常在阅读完这样的作品后,涌起。
我们拥有权力,无边无际的思考,无边无际的探寻,让思想穿越古今,去充分享受智力冒险带来的好奇与快乐。然而,我们也终将需要,一次次地回到当下,回到此时,此刻,回到自己的生命本身,面对自己的生命议题。无论智人的命运会如何流变,我们拥有的,却都只有此时此刻的当下。
对你而言,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事情,又该是什么呢?
4、为孩子重塑教育
阅读感受:
大约7个世纪以前,目前的教育体制因宗教社会需要大量抄录《圣经》,学校应运而生。
到18世纪,普鲁士人开始施行为期8年的强制初级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算数能力,旨在培养工业社会需要的执行机械重复任务、服从命令、守时、可替换的员工。
20世纪初,社会上出现一种“装配线教育模式”,可以让年轻人快速掌握执行重复任务的技能,记住一定量的内容知识,将失误率控制在最低。
到了创新时代,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创造力、沟通能力、利用创意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力、项目管理能力以及概念化能力。但我们实际在做的却是逼迫学生熟练掌握提取记忆内容和执行低级步骤的能力,而这两项正是人工智能最擅长的。
当前的教育模式是以考试设计的便利性为出发点的,而没有从孩子自身的发展角度着眼。考试决定着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决定着我们衡量孩子的标准。
世界改变了,我们的学校却卡在了过去某个时间点上停滞不前。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和格子间里的“知识工人”已成为历史,如今世界需要的是“聪明的创造者”。
最后,连美国都已经在思考为孩子重塑教育了,我们又在做什么?
5、虎妈战歌
阅读感受:
美国人特别强调对孩子的尊重,他们常常把选择的权利教给孩子。结果孩子很轻易的就选择了放弃,因为没有什么人天生就喜欢努力。
而中国父母则深知成为高手的过程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只能坚持不懈的练习、练习、再练习——这一过程毫无乐趣可言。而孩子从本性来讲绝不会爱好努力,所以从一开始就不给他们选择“不努力”的机会,便显得尤为重要。
至于让孩子选择钢琴、小提琴还是游泳画画,只要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然后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去做,孩子自然就会体验到,要做好一件事,他需要怎样去做、要努力到何等程度。这个过程本身,才是让孩子举一反三受益终身的。
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而不作为。
6 、只管去做
阅读感受:
基于自己之前对GTD系统的了解,这本书阅读比较流畅。整体框架就是GTD里的几个层级。
5年愿景改成了写给5年后的自己,年度计划结合当初古典的生命之花平衡轮做成了9宫格的格式,之后的月度和周计划统一起来,分为项目计划和习惯培养两大类。
借鉴了项目管理甘特图和《习惯的力量》这两部分内容,其中把待办事项分为“项目”和“习惯”这一点还是挺新颖的,也正好解决的自己之前这两类事情不好平衡的问题。
综合来看这本书对于初步了解个人管理,了解GTD、还是比较有价值的。
7、一个人的朝圣
阅读感受:
主人公哈罗德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基于一个并不那么靠谱的信息,临时决定要徒步横穿英格兰去看望他的朋友,仅仅是希望借此治愈好友的癌症。
整个故事在现实与回忆中交替展开。既是一段旅程,也是夫妻二人的心路历程。对于这个没有任何徒步旅行经验的老人,在无准备的情况下最终完成了这段朝圣之旅,他的秘诀,也不过就是“不断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的前面”。
任何看似不可能的事,其实也都是由无数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细节构成的,只要有信念让自己开始,就一切皆有可能,甚至已经不必太在意最终的结果如何。
哈罗德选择坚持自己的信念是一份勇敢,而他妻子选择直面内心的痛苦,放弃心中多年的执念,又何尝不是呢?
比坚持更勇敢的,也许是放弃。
8、偷影子的人
阅读感受:
这部小说涉及了与自己、亲人、朋友和爱人相处的故事。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母亲去世后的几个片段描写,摘录如下:
“我再也不能看到你,再也不能听到你叫我的名字,就像从前每天早上你所做的那样。我再也嗅不到你衣服上适合你的香味,再也不能与你分享我的快乐与忧伤。我们再也不能互相倾诉。”
“你再也无法整理插在客厅花瓶中的含羞草,那是我一月底为你摘来的。你再也不会戴夏天的草帽,不能披秋天第一波寒流来袭时你披在肩上的克什米尔披肩。你再也不会在十二月的雪覆盖花园时点燃壁炉。你在春天还未来临前离去,毫无预警地抛下我。”
“在月台上得知你已不在时,我感觉到一生中前所未有的孤单”
“青少年时期,我们总梦想着离开父母的一天,而改天却换成父母离开我们了,于是我们就只能梦想着能否有一时片刻重新变回寄居父母屋檐下的孩子,能抱抱他们,不害羞的告诉他们,我们爱他们,为了让自己安心而紧紧的依偎在他们身边。”
“参加完葬礼后,我走到厨房打开冰箱,看到她准备好的晚餐,我呆若木鸡地站在敞开的冰箱前,眼泪失控地奔流而下,葬礼全程我都没有哭泣,仿佛她禁止我哭,因为她希望我不要在众人面前失态。”
“只有碰到毫不起眼的小细节时,我们才会突然意识到深爱的人已经不在的事实,床头柜上的闹钟仍然在滴答作响,一个枕头落在凌乱的床边,一张照片立在五斗柜上,一只牙刷插在漱口杯中,一只茶壶立在厨房的窗台上,壶嘴儿面向窗户以便观看花园,而摆放在桌上的,还有吃剩的淋了枫糖浆的苹果卡卡蛋糕”
今天的内容比较长,能够阅读到结尾真的很难得。所以偷偷在这给您准备了一份小礼物,也就是自己购买上述8本书的电子版。如想免费获取,后台私信了解详情。再次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