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安土重迁的思想,所以在骨子里就有着对土地的崇拜感和敬畏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使到了如今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还是有不少人会因为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去往异乡而感到不适。“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了”作者一语中的,点出了我们五千多年的辉煌文化是在扎根于土地的。
不知是从何时开始,我们的观念里开始有了乡下人与城里人的差别,而且对于乡下人这三个字有着一股不知从何而起的蔑视感,“土”成为了一个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那个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曾记得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和我们说了一个笑话,说有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中文,到最后却只学会了几句骂人的话语,其中他们认为最得意的一句就是骂人“农民”,当时我们笑作一堂,之后还经常那这个话梗做笑料,现在想想,那些外国学习的来源必然是他们身边的中国人,可想而知我们已经把“农民”这类与土地紧密相连的人全列为了社会的最底层,才会让这些粗懂中国文化的人误以为这是一个粗俗的骂人的话语。什么时候“乡下人”的淳朴成了一种呆愚。
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许多人都了解,中国人的习俗与外国有着极大的不同,外国人会讲究有据可循,而许多中国的传统习俗仅仅只是口耳相传,约定俗成,不一定有着一板一眼的明文规定,但大家心里都一清二楚,也尽量不去触碰、跨越那条界线。为什么?那是我们心里本就有着一条道德的尺子,能够衡量,能够自我约束。在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是不讲究效率的,讲究的是感情,这也是许多外国人无法理解我们的讲究情义、面子的原因。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也是有些流浪在外的游子至死仍希望落叶归根,魂归故乡的希望啊。“生于斯,死于斯。”
乡土社会的中国重视伦理,重视纲纪,“礼”一字几乎贯穿了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孔夫子推崇的“克己复礼”,“己”不仅仅是代表了个人主义、自我主义的自私自利,费孝通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很多事情不能只看一面,我们也不能片面的直接的对其进行评价。
讲到家族和男女有别,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的两种文化模式,前者是静止的,秩序是人去接受和维持,而后者是变化的。中国家庭的一贯的单子的差序格局传统隔断了夫妇之间横向的联系,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劳动量和所劳动的重要性规定了劳动者的地位,男性日益占主导地位,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也就男女有别了。费孝通在这一章结束直接点明“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虽然如今我们的思想在逐渐变得开明,自由,但还是有不少人对于同性恋(两性恋)持反对态度,更多的人是对于这种不符合长理的关系表示鄙夷。
社会,是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群体,而对于社会的研究远远不止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我们共同吐纳着同一社会下的空气,社会学确实有趣而又深奥,感谢前辈们分享他们的心得,也让我们对于我们的社会能有稍微深入的了解。乡土社会,乡土中国,带给我的是对扎根乡土的一份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