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95年。
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中原各国,混战不休。
西边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逐渐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一步步向东扩展势力。
秦国东北方向的赵国,却在这个背景之下由弱向强,开始国势振兴。
这一年赵国的惠文王,接到了父亲的通知,相约到沙丘(今河北邢台)一游。
惠文王的父亲,就是主导赵国崛起的赵武灵王,赵雍。
赵武灵王雄才大略,在位时奋发图强,提倡“胡服骑射”,训练骑兵,壮大军力,攻灭中山国,收复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拓地千里,使赵国一改孱弱的面貌,成为可以与秦国叫板的强国。
然后,赵武灵王就开始筹划“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
这可是个大计划。
赵武灵王决定全心投入。
按照推算,当时赵武灵王应该也就四十多岁,正当壮年。
但是身为赵王,毕竟还有繁多的政事等着他,让他难以专注这个大计划。
于是他有了一个思路清奇的解决办法,禅让王位给十岁左右的次子赵何。
赵武灵王的长子叫赵章,是其第一位夫人韩夫人所生,后来韩夫人去世,他又立了美女吴娃为后,可惜吴娃也是寿短,生有一子,就是赵何。
赵武灵王对吴娃深为宠爱,甚至在吴娃去世后,废了赵章的太子之位,改立赵何。
赵章当了多年的太子,突然就被拿下了。
赵章心里苦。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在东宫举行盛大朝会,将王位禅让给了赵何,并让老臣肥义担任国相,率领群臣辅助新王,这就是赵惠文王。
赵雍从赵武灵王变成了“主父”。
虽然把政事交出去了,但赵雍还是手握兵权,一切尽在掌控中。
他开始腾出手来,探查秦国地形和秦王虚实,甚至伪装成使者进入了咸阳,与秦王直接对话,等秦王事后察觉其身份后,派兵追赶,但他已经安全返回。
确实有勇有谋。
“分明猛虎踞咸阳,谁敢潜窥函谷关。不道龙颜赵主父,竟从堂上认秦王?”——《东周列国志》
他以为一切尽在掌控中。
只是他终归要老去,新王终归是未来。
朝臣们都清楚。
时间一天天过,风向就一点点偏。
新王越来越稳,老王越来越冷。
赵雍逐渐开始有点头大了,一把出完底牌,有点收不回来了。
他又把头转向了被废的长子赵章。
他决定再扶植赵章,以均衡势力,寻找机会收回权力。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于是封赵章于代郡(今河北蔚县),称安阳君,以田不礼为宰相。
这两项安排,都充满深意。
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就是原来的代国,后被赵国吞并,但仍相对独立,有一套平行的行政班子,这就很有另起一班的味道了。
田不礼,原是齐国贵族,史书记载“忍杀而骄”,好杀且骄纵,显然是去拱火了。
沙丘,成为赵雍选定的舞台。
惠文王赵何,离开了首都邯郸的护卫。
赵章和田不礼,获得了翻盘的机会。
而赵雍,和赵章住到了一起。
于是赵章假传父亲的手令,让弟弟前来觐见,以图一举控制。
当然很可能都不是假传,就是真的赵雍手令。
但是惠文王其实早有防备,临行前已经和相国肥义商量停当,在邯郸做了排兵布阵,严禁外地军卒入城,并在城外准备了勤王的军队。
收到赵雍的手令后,肥义决定自己先去试试水。
赵章看赵何没来,知道事情不妙,索性直接把肥义杀了,然后率兵直接进攻。
惠文王赵何马上组织防御,并向邯郸方向传信,于是“四邑之兵”组成的援军迅速赶来。
于是攻守易势,赵章大败,田不礼被杀。
赵章逃命跑到了行宫,赵雍开门接纳了他。
败局已定。
沙丘行宫很快被攻入,赵章及其党羽被诛杀,赵雍只能眼睁睁看着。
因为无人敢承担刺杀“主父”的罪名,但是也害怕赵雍出来后问责,援军只能是把行宫团团围住。
援军将领后来向宫人下令“后出来的灭族”,于是行宫中的人全都出来,只留下了赵雍。
赵雍欲拼一死,不可得。
行宫内本无太多积蓄,赵雍就此断水断粮。
最后甚至被迫掏鸟窝找幼雀来充饥。
坚持了三个月,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活活饿死了。
在确定主父必死之后,围宫的军卒才打开内宫,为其收尸。
惠文王赵何对围宫的事情一直没有过问,直到来报主父饿死,才痛哭一场,命令厚葬,全国举哀。
史称“沙丘之乱”。
这一场大戏,赵国国势遭到打击,胡服骑射推进受阻,名相肥义无端身死,攻秦的脚步停了下来。
“本来可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结果却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不知道赵雍在饥渴交加时,是否一度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