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渔父歌》有感

读到一篇先秦无名氏的《渔父歌》,与大家共分享。

“日月昭昭乎寝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寝急兮将奈何?芦中人,莫非穷士乎?”

根据《春秋吴越》记载,伍子胥逃往吴国,后有追兵,江上有一渔父,便向他求教。渔父救他渡江,藏于芦苇荡中,见他面有饥色,便回去给他拿吃的。

“芦中人,莫非穷士乎?”这个穷,意思是穷途末路,读到下文发现另有意思。

“渔父去,子胥疑之。乃潜深苇之中。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云云。子胥出饮食毕,解百金之剑以赠渔父,不受。问之姓名,不答。子胥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胥行数步,渔者覆船自沉於江。”

渔父去给伍子胥取食之后,伍子胥心中已经开始猜疑对方。在渔父的一再呼唤下,在饥饿本能的促使下,伍子胥从芦苇荡中出来了。吃饱之后,先是“解百金之剑以赠”,渔父不接受。接着渔父姓名以便日后好报答,也不回答。这是受助者不能理解的,所以他大惑不解,疑心更重了反复叮嘱对方保密,不要泄露他的行踪。

“渔父诺”,就是答应了,但是伍子胥走了几步,渔父就自己把船弄翻,沉入江中。

读到这里,很震惊。这样的一个渔父,也许是一个隐士,有着自己的信仰和坚持。当他看到落难之中的伍子胥动了恻隐之心,当自己的举动受到质疑时,不接受馈赠不辩解。不同的人解释只能带来误解,这样的渔父,也不屑于辩解。

最后,只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承诺。于这样的人而言,失去性命可以,对自己人格的怀疑不可以。

这一诺,与生命同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