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似乎我们最开始都是忠于家庭成员,无论家庭成员的认知和信仰是否正确。那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开始,故事从这里开始,无论好坏。
青少年,我们开始慢慢有了自己思想,因为学习和社交有了不一样的认知,或许这时候不再变得像小时候一般听话。有人会懂事,有人会叛逆,有人会一层不变.......
成年后,原生家庭里隐藏的动力,或多或少的会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生活。如何解放自我,在《你当像鸟飞像你的山》这个故事里找到了答案。
翻开书,没有想象中的鸡汤,也没有如何在原生家庭的包袱下重生的答案,而一切等你去故事里发现。作者塔拉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到最后却成为了剑桥的博士,跟很多人一样出于好奇去看了整本书。故事的构思源自生活,没有一句教导如何成长,从故事的开始就充满着压抑,随着回忆录的发展,会有对这个家庭的无知、极端、暴力感到愤怒;会在主人公想要放弃重生的时候感到惋惜;会在她努力想要逃避过去成为别人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影子。慢慢发现它不在是一部成长传奇传记,而是通过故事背后细腻的思考去发现自我的过程。
初识自己
塔拉生活在父亲营造的偏执的摩门教徒信仰里。在父亲的认知里,世界末日终将到来,整日担心。政府的给予都是罪恶和圈套,因此不允许塔拉和她的兄弟姐妹上学,生病也不允许去医院,哪怕即将失去生命。父亲带着他的孩子们囤积粮食、焊接、拆废料、囤汽油,为末日来临做准备。
塔拉第一次的机会是奶奶想要带塔拉去上学,离开这个“废料场”,此刻的塔拉择善——父亲的真理。初识自己的种子是起源于塔拉的哥哥泰勒,因为哥哥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父亲描述的学校是邪恶,而哥哥却爱它超过家人。种子发芽,是在哥哥卢克帮助父亲拆解废料被火烧伤,塔拉开始想要离开;塔拉找了兼职,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发现自己像箱子孤零零的,与这个世界不同。
没有真正的经历,无法感同深受,但是当发现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时的尴尬感,极力掩盖成长环境羞愧感,却可以深刻的触摸到。
寻找自我
发现了自己的不同,当时的塔拉认知水平和知识有限,哥哥泰勒像灯塔一样照亮着她,鼓励上大学。这时塔拉才发现,原来从小的教育是错的。穿低胸服装的不是妓女,止痛药可以缓解疼痛......接触了新的认知,与父亲的教育完全背离,此刻或许还是将信将疑的阶段,只是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摆脱这个原生家庭。
塔拉承受了同学的嘲笑,室友的排挤,家人的批判,自我否认。还好一路也有人相助,走过了这段路,解开了心中的疑惑,被原生家庭曲解的道理和事实变得显而易见,重构了原生家庭的记忆。
改变是痛苦的,没有人喜欢被改变。这个过程只能是自我的剖解,会触及内心原本的痛,像电影在梦里、在心里重演。但当找到自我时,也就拥有了积极的自由,掌控自己的思想,从恐惧和害怕里解放。
解放自我
找到了自我,似乎就已经摆脱了原生家庭,然而实际并没有。找到自我,承认了原本的自我,并不是去摆脱原生家庭。正如文章中“负罪感从来都与他们无关,负罪感源于一个人对自身不幸的恐惧,与他人无关”。因为认知不同,被家人遗弃,但塔拉并没有遗弃家人,起初会有深深的罪恶感,对自己产生怀疑,但是通过教育与心理咨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内心趋于平静。
原生家庭的痛,可以禁锢你,也可以解放你。解放源自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最终像鸟一样积极自由的飞翔。不管你的期望的山峰在哪,在飞行中遇到多少狂风暴雨,愿我们能一直不断前行,去往想去的山。当回望飞行的过程,是否也像在写一本只属于你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