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结婚年龄法律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北宋仁宗天圣《户令》中规定:“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也就是说,宋朝的法定婚龄为:男十五岁,女十三岁。但在宋朝现实生活中,却大多数晚婚。司马光说:“男不过三十,女不过二十耳,过此则为失时矣。”换言之,男子30岁,女子20岁结婚,在宋朝都不算剩男、剩女。宋朝是个多产剩男、剩女的时代,究其原因,与当时人们的人生追求及择偶观念有关。
从男子的角度看,由于宋朝重文轻武,重视教育,器重人才。年轻男子奉行“先立业,后成家”的理念,一心考取功名,专心学业,苦心读书,耽误了婚事。
从女子的角度讲,一方面,贫家女子,置办不起嫁妆,嫁不出去。另一方面,富家女子,眼光高,“唯才是嫁”,非有功名者不嫁。于是乎,在宋朝“榜下捉婿”的婚俗,或者说是一种婚姻现象,便应运而生,以至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
在考试结束发榜的时候,各地富豪赶着“择婿车”接踵而至,到现场为女儿挑选女婿。“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场面蔚为壮观。本来是“择婿”,由于金榜题名的人数有限,前来择婿的人多,一日之间“中东床者十之九”。实质上就是“抢婿”、“捉婿”,当时还有人戏称“脔婿”,类似于厨房烧菜时,随便把菜脔两下就下锅了。“一不问家世”,“二不问人品”,“三不问婚否”。为此,还闹出了很多笑话。
有个新及第的进士,被十几个仆人强行簇拥到一大户家中,男子当时并没有反抗。老爷出来见到年轻人,便说:我膝下无子,只有一女,貌美如花,打算许配给公子为妻。”年轻人彬彬有礼地回答:“我出身寒门,与贵府结亲,求之不得,但我得回家征求一下娘子的意见”,尴尬的局面,不言而喻。
“榜下捉婿”,读书人不但能娶到美貌妻子,还能带来巨额嫁妆。“榜下捉婿”对于宋朝学霸来说,简直就是超级“福利”。据《后山诗话》记载:高宗绍兴八年,福州考生陈修,七十三岁,当时属于年龄最大的考生。高中探花,高宗皇帝见他年纪老迈,衣衫褴褛,便问:“卿有几子?”老人潸然泪下,回答道:“臣尚未娶。”高宗即刻下旨,把一名三十岁姓施的宫女嫁给她,而且赏赐了丰厚的嫁妆,史书记载:“赀奁甚厚”。陈探花感激不已,后来还作诗调侃:“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
富豪家的女子,“榜下捉婿”一科抢不到,就等下科,结果耽误了婚期,逐渐成为剩女。
“榜下捉婿”的婚姻现象,现在看来的确有些疯狂,甚至夸张。但也反映出,宋朝在婚姻缔结上,已经突破了“门当户对”的封建藩篱,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