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
读《蔡康永的情商课》一书,一时有些惊心
是观照内心的文字。小心翼翼地读
说是情商课,不如说是哲学课
小S唤他为“读书人”
适可而止,温柔疏离
独善其身,处事不惊
犀利的观点,化解为得体的方式
蔡康永,被称为这个时代里最后一个世家子弟
一句一句读。一字一字敲打
理性、温暖、直接
我希望你常常跟自己抬杠,常常跟世界抬杠,死命抬杠之后的明白,才是真的明白。
有些人以为“讨人喜欢”是情商最高的境界。很遗憾,如果讨人喜欢,却失去自己,那是情商最糟的情况。情商的出发与归宿,都必须是自己。
第一个原则,就是“明白”,不再人云亦云,不再让自己的心屈服地捏在别人手中的那种“明白。”
我对快乐,当然喜欢,但我希望是“明白且恰当”的喜欢。
我对悲伤,当然不喜欢,但我也希望是“明白且恰当”的不喜欢。
你要做自己,比某些标签更重要。你珍视的少数的几个标签,值得好好打造,随时珍藏,偶尔展示。
智商没有办法处理好“心”的事情,智慧才可以。而智慧的基础,是“明白”。
我们不喜欢承认我们有感觉。我们吃面时会说“好烫”,吹了风会说“好冷”,但就是这样了。我们爱或恨某些人,往往一辈子不说;我们寂寞或痛苦时,习惯忍住说:“我没事。”我们忽略自己,背对自己,却同时缘木求鱼地想要做自己。
我们的心灵,不是通道,任由各种信息与感觉穿过来又穿过去。关上门,空间才会出现。这是要安放重要记忆与感情的地方。
独处,一点都不孤单,还很有趣。
别忘了有时要有选择把内心的门关上,这是一种能力,说穿了,是跟自己独处的能力。独处的能力,是使我们跟别人不一样的关键能力。
像张爱玲在《封锁》这篇小说的描述:交通被封锁的电车乘客们,手上有报的看报,没报的看名片,看招牌,以免脑子活动起来。
为什么一部好书、一部好电影,常被称赞“启迪人心”?因为当我们心灵贫乏,没办法自行产生能量时,藏在书里、电影里那颗丰富的心灵,会不断催化我们,对生命诞生想象。
很多人都说过这些话:“我其实搞不懂我自己。”不要说别人不了解我,连我都不了解我自己。”这话听起来是烦恼,但其实是乐趣。
当你对现在的方向很不确定时,派你的分身去看看三年后的你,在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用那个来校准你现在的方向。
我们要练习去察觉的,是自己内心纷飞如雪、来去如浪、此起彼落的感觉、念头、情绪,这种事要找到恰当的练习伙伴,在学校社团或健身房内,都找不到的。
人生最根本的事没有什么可以赖给别人,都是自己经历、自己得失,只是我们有时候喜欢幻想别人能分担很多事罢了。
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自问自答,在大惊小怪的人群眼中,被当作一个人有毛病的征兆。然而所有努力要越活越明智的人,每个都是一路自问自答而成长的。
这些人自言自语时,是他们正在与一个温暖版的自己诉苦,正在与一个雄辩版的自己争论,或者,正在与一个耐心版的自己核对,正在与一个狂野版的自己共舞。
让你的分身问你“为什么”,事情会变得不一样。
如果情商渐渐变高,有一天我们可能会忽然领悟:分身所表现的专注与节制,其实就是我们在日常该秉持的专注与节制。
人生的各种不满,最好都能恰如其分地应对,以免珍贵的意志力,被毫无章法地挥霍掉。
称职的分身,不会为了人情世故讲场面话,不会跟我们想抱取暖,和稀泥。
她在各种情绪中,辨认自己的感受。她愿意这样探索自己的心,因为这比什么都值得;不探索,就不会明白,心会积灰尘。
对自己诚实,不然就等别人来吓唬你。
要做好一个人,当然要能够辨认当下的自己,正处于什么样的情绪,从而渐渐了解自己,然后一步一步,具备安放情绪的能力。这就是情商。
你要有一个人生的保险箱,那是留给你自己看的,里面放的是珍贵的资产——你在人生关键时刻的感受,如果不记下来,则日后回忆起来,一团迷糊。久了,就越来越认不清自己。那个保险箱,就是你的情绪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