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衷
①在毕业之后有自己的睡后收入来源
②在2017年,行动起来,别在舒适区里。
③把项目的结果作为实习的敲门砖。
2.计划V1.0
①在懒人帮社群发小行动,在票圈发微笔记。
②整理在橙子学院学的课程笔记,打算收费取阅。
③建721学习群〖10%听课看笔记学习,70%实践,20%讨论共同进步〗
3.帮主建议提前建群,以群聊作为流量的沉淀池,在群里分享小行动。(2017年2月19日)
4.社群进入停滞期,小智建议重视用户体验,做调查问卷了解情况。有效问卷4份,但是我没有从调查问卷提取信息,指导我下一步行动。(2017年3月12日)
5.整理好橙子笔记之后,我突然犹豫能不能发布,因为我觉得它侵权了。于是放弃付费取阅,在社群里语音分享,控制传播量。(2017年3月15日)
6.跟师父学习写深度文章,同一个时段太多事情压在身上,直接把我拖到恐慌区,于是把这件事延后学习。(2017年3月29日)
7.把所有的小行动文章转移到简书,粉丝+36,1人微信联系我,阅读量最高《高效输入|离开了学校,就亲自打造自我教育单!》175阅读量。(2017年4月2日)
8.和观澜聊:基于同一个主题写文章,希望引入更多流量到社群,但是没有执行起来。(2017年4月8日)
9.做课程分享《学会这几招,轻松管理碎片化知识》(2017年5月18日)
我的分析:
我似乎尝试做了很多事,但却没有做好一件事。
在做的过程中,我不知道什么是应该保留的,什么是应该舍弃的;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没有建立好一个检测机制)
在做的过程中,我似乎永远停留在一个执行者的视角,没有办法跳出来从运营者的视角看整一个项目。很多事情我只是触发了一个行动,例如把文章转移到简书,我对这一个动作既不知道为何自己要这么做,也没有考虑预期结果,更无需说检验目的是否达成了。
另外,我做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办法体会到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项目的执行方案应该是怎样的。对用户运营,社群运营等体会甚少,认识理解都不足,导致的情况就是:抓到什么做什么。事实上,对于师父前几天给我做的梳理,我能够理解这说的是什么,但是对于为什么需要这样思考,怎么进行这样的思考,我还是觉得很费力。
我疑惑着,我到底是需要更多的行动,去体会如何运营,还是我补上我缺乏的这些思考,去想通更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