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老师在《见识》提到“做好最后1%”让我很受触动。
做好最后1%是一个成功武器
做好最后1%顾名思义就是做事情的最后一点要做好,这里的并不是只需要做好这1%,而是在做好前面99%时候,一定也要努力做好最后的1%。直观上会感觉没人那么蠢,都辛辛苦苦做了那么久,又怎么会不努力做好最后1%呢?事实却是很多人真的以为已经做了99%,最后1%差一些也无妨。举例来说,像吴军老师书中的例子,朋友花了一个半小时送他回去,就因为嫌麻烦,最后5分钟的路让吴军老师自己走过去。已经花了精力时间,为什么不送佛送到西呢!如同做工作,前期的工作辛辛苦苦做了很多,到了收尾时候却潦草收场,而最后潦草的1%却会使得辛勤付出的99%大打折扣,进而使其获得的回报也大打折扣。一个人做事儿总是虎头蛇尾,做不好最后1%,那就每一次的辛勤付出都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虽然每次与做好1%的人之相差最后1%,但是收获却每次都是做好1%的人相差巨大,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相近付出却相去甚远的收获。做好最后1%就是给那些努力最好最后1%的人建立一个不断上升的正向循环,这个循环最后的终点就是成功。
为什么那么多人做不好最后1%
我把做不好最后1%的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总是在一个事情过程中用完成工作量来评估事情的结果。这一类人可以把事情的前99%做的很好,这是基于他们目标、行动力等等,但是当到最后1%,他们脑中认为事情已经努力完成99%,剩下1%,即使这1%我不努力完成,99%就可以保证事情的结果不会太差。而这一思维背后暗藏的逻辑是,事情的前99%中的每一个1%与最后1%价值和对结果的影响力是对等的。举例来说,厨师辛辛苦苦完成一道菜,最后出锅不放盐,可能放盐只是最后1%工序,但是却可能让整个菜的味道坏掉,结果就是做出来的才没有顾客买单。由此可见,在每个过程都很不可或缺的情况下,很多事情的越靠后的部分对于结果的影响力越大。看清这一点,有这类想法的人就不能在借口完成的99%来轻视最后1%。
第二类人是习惯性的虎头社会,这类人总是渴望开始,而不愿意收尾。渴望开始是因为每一开始都可以有一个美好预期结果,而人们对新的开始的盲目乐观(看看如今的文化是多么强调告别过往,有个新的开始)总是让人们喜欢不断进行选择,而非不断努力完成。因为完成过程意味着幻想的不断破灭,盲目乐观自我不断遭受打击,不断被现实情况打击,开始时候有多么乐观,努力的过程就会多悲观、多吃力(即使只是正常的情况,但是在过于乐观的预期对比之下都会产生悲观情绪),最后就会觉得成事儿无望,没有期望自然就会失去动力,虎头蛇尾。这类人应该深刻认识到,不断的开始不过是不断的找0,即使有无数个0,也不会产生一个实质的影响。所以,不能再去追逐无数个0了,而要努力完成一个1,因为每一个1都是一个成功的积累,而无数个完成的1就会累积成一个完成的习惯,再大的工作和成就都会在习惯的完成中完成。
一种品质
其实我身边也接触过一些做好1%的人,即使是三两个人内部沟通的一个简简单单的表格都会将每个表格中的字体、表格的间距调整到合适的格式,并将表格中各个部分用合适的背景色、框线做区分。其实他们并不是做好最后1%的人,因为他们是做好每一个1%的人,而这些人身上都有着一个相似的地方,要么本身就很优秀,要么就是努力变得优秀,换句话说,他们对自己有一种优秀的要求,也就是一种在做事儿品质上的自律。他们就好像有的朋友爱面子一般爱护自己工作的品质。而每一个做事儿品质上自律的人,都将拥有不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