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越南回来一年后,我终于想起要写游记了。
说起越南游,脑海里立刻浮现了豪华热带风情的酒店,咖啡店打卡的网红,朋友圈精修的游客照,趴在游泳池边扑通扑通喝着果汁的抖音视频。
这一切都流露出一种精致,特供游客的感觉。仿佛东南亚一家亲,不管去到哪都是这些景象。以至于有人从网红胜地芽庄回来后,调侃自己去了越南北戴河。
我们的越南游,有一位在胡志明市工作的同学全程做向导,带我们体验原汁原味的越南生活。
为了不陷在旅游公司精心构建的虚假景象里,我决定好好观察当地的普通居民。
胡志明市旧称西贡,saigon,是东南亚若干个小巴黎其中一个。玛格丽特·杜拉斯将自己的西贡往事写成《情人》一书,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许多浪漫幻想。
要去胡志明市,怎么能不做一点攻略呢。我打开电脑,搜索胡志明,输入框自动提示“胡志明战役”。点进去,啊!原来胡志明市是越南战争中南方的首都,原来还有个资本主义的政权,原来越战时期经历了这么惨烈的战斗……
几个小时后,时间还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大概了解了越战历史,但对现在胡志明市还是一无所知。不是说好要做攻略吗?算了算了,反正有同学在,我不带脑子去就好了。
到了越南,同学打着网约车过来接我们。正当我们感慨当地互联网先进的时候,却发现下车后是收现金的。
越南的钱比较小,买瓶水都要一万块。刚开始被一大串0搞得眼花缭乱,而司机也会吃准游客数不过来,“不小心”少找钱。
后来眼睛自动屏蔽掉后面的一串0,算钱就容易多了。他们不用电子支付,大概也是怕给钱时打多一两个0吧。
同学住在一栋带电梯的公寓里。公寓有个看门大叔,兼收电梯费。这栋楼坐电梯是按次收费的,偶尔大叔会因为算错钱,而和我同学咿咿呀呀地用越南话交谈。
大叔每次都紧紧盯着我们,好像欲言又止。咦?难道是怕我们混进去搭霸王梯不成?
直到我们快要走的那天,大叔终于按耐不住了:“雷哋系唔系中国人啊?”
竟然是广东话!
原来大叔几十年前在海南人的工厂打过工,而1988年以前的海南属于广东省,他因此学会了广东话。
这段时间他听我们说的像中国话,但又和他以前学的中国话不一样。观察了几天终于确定是了。
更巧的是,我那位同学虽然家在广东,但属于广东文化以外的“新深圳人”,并不会讲广东话,来到这里只能和大叔用越南话交流。
广东话在胡志明市到底有多大影响力呢?
那几天,我们经常远离游人熙熙攘攘的地方,一头扎进不见人影的深巷子里。
我们在小巷子里穿行,总有种在广州老城区的感觉。
到处都有“天官赐福”和“五福临门”,看来越南人民过年要扫五福也很方便。
我们路过其中一户,听到人家在讲话,居然是字正腔圆的广州口音。
让人怀疑是到了越南还是粤南。
胡志明市颇有种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包容。后来我们到了城市的另一边,又发现一个韩国人聚居地。一句“安宁哈撒呦”就能走遍那一片区,就连超市里也贴心摆满了韩国原装食物。
法国人的殖民也改变了越南的风格,路边小贩叫卖着咖啡和法式面包棍。民居也带有西洋样式。
在胡志明市吃了泡菜、冬阴功、法式面包、河粉、咖啡之后,我们大概体验当地特色美食了。
下一站,我们要去美奈。美奈我知道,就是除了岘港芽庄以外的打卡界第三号扛把子。
来都来了,不如享受一下游客的精致生活再走。
去美奈要坐长途大巴,胡志明市的大巴是有包接送的,买了票,他会去一个地方接你,等到了目的地,又会兜兜转转送你到门口。
有点像以前老家开去省城的私人大巴,不同的是,私人大巴是路边等车,而这里有正儿八经的候车点。
在比较大的车站,还有大妈提着散装面包棍来推销。
这里的大巴都是双层卧铺,半坐的躺椅,前面一个小格子刚好可以把脚塞进去。
油腻到有点反光的皮垫,配了一个随时会滑下来的枕头。
躺在上面还真有种坐观光车的感觉,幻想自己是上个世纪的欧洲贵族。
但如果带了很多行李,那就像睡在杂物间的佣人。
上了大巴,所有人都要脱鞋,并把鞋子装进黑色垃圾袋。等到中途休息,工作人员会统一提供人字拖给人下去散步。
这时问题来了,放在地上给人换鞋的垫子特别扎脚,本地人站上去稳如泰山,细皮嫩肉的游客就有种上刀山的感觉。
于是聪明的我们,先一只脚踏上车,再来一个神龙摆尾,把鞋甩回箱子里。
美奈是一个海边小镇,一系列度假村让你进去就不想出来。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被运到度假村门口。
进去后,服务员个个都会英语,说话又好听。
风景够网红,符合所有东南亚旅游的想象,随便一拍加个定位就可以发朋友圈。
所有花费都是先记账,退房再统一结算,有种随便吃随便喝的错觉。
坐在沙滩伞下看潮起潮落,日子变得悠长而宁静。
啊,资本主义的腐朽气息真是太迷人了。
美奈有个大沙滩,几乎可以称为沙漠了。一边沙滩,一边大海,大群游客在撒欢打滚。
附近做生意的大妈看到我们,都围过来推销滑沙的铁皮垫。我租了一片,从沙丘上滑下来,啃了一嘴沙子。
从美奈回胡志明市车上,我们都睡得昏沉。乘务员贴心把我们叫醒,告诉我们要下车了。
我们赶紧收拾东西,这时同学发现不对劲,和乘务员沟通一下,结果发现这是个乌龙,还没到目的地。车门关上,又继续开了半个多小时。
原来这么远都能搞错,如果当时我们麻利下了车,那大概要在西贡的街头流浪了。
最后两天在胡志明市,旅行时间所剩无几了。
改了名的西贡走上务实发展路线,开始搞经济,抓生产。只剩几个旧时代的建筑,成为人们越南旅游打卡的配菜。
同学提议,那就去《情人》电影版的拍摄地吧。
《情人》和它的电影版名气实在太大了。读大学时,我有几次想把这本书读了。这本书开头第一段就是: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从而引入一段上世纪三十年代法国殖民期间的西贡爱情往事。法国的殖民给胡志明市留下了咖啡、法棍面包、一系列西洋建筑,还有这本《情人》。
作为意识流文学,这本书的意识流得不是一般地快。我实在无法跟上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思维,每次看三页就放弃,仿佛经历了一场泥石流。
既然有著名电影的审美背书,那这个地方一定不错。
我们赶到那会儿,有几对情侣正背着长枪短炮在拍照。
街上几个居民在闲坐,一脸冷漠,大概是从电影走红至今二十多年来给游客打扰到没脾气了。小姐姐风情万种地摆着造型,街坊们连眼睛都不瞟一下,双方好像存在于不同次元。
我们也加入拍照队伍中,在太阳落山前把手机按到没电,满载而归!
不是说好不学网红打卡的吗?
哎呀,来都来了。
真香!
从越南回来后,我特意找来《情人》这部电影,万万没想到内容是……(捂眼睛)
只能庆幸,当时我们一行人都不知道《情人》讲的是什么,不然别说拍照了,走进这个地方都要红着脸。
来的那一天,我们计划一天吃一个椰子,果然圆满实现。
最后匆匆再买各种美食,把肚子塞得满满。
不得不说,越南的食物太适合广东人的胃了。
清淡,鲜甜,想想就流口水。
北方来的同学就没那么好运气了,在“一点味道都没有”的嫌弃中,她在越南激发了自己的吃辣基因。
很快,我们越南之行就走完了。
心怀文化之旅而去,最后还是走了多数人走的路,和无数游客一样,拎着大包小包水果干、咖啡飞回中国。虽然没了解多少越南文化,但在家吃着水果干,心里也是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