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底开始,朋友圈和微信几乎每天都有至少3-5个课程或个人品牌宣传的推文,刚开始的时候会点开看一看,感兴趣的或者看上去挺不错的就参加了,很多还都是免费的,或者几块钱几十块钱不等。慢慢的越来越多,甚至你会发现如果不定闹钟你根本记不起来,那些因为各种原因错过没有当场听的线上分享基本上是不会真的再找时间去听录音的,再后来,问题更严重了,如果这些自己感兴趣或者选择了的课程真的都参加的话,时间根本不够用啊!!!听的时间都不够,更不用说消化吸收和应用~~~
面对这些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海报和噱头十足的文案广告词,以及对这些课程兴奋不已的小伙伴们,你是不是觉得眼花缭乱,无从选择呢?
有人在这样的经历过一番之后,越来越焦虑和盲目。毕竟每一次课程也真的有人学有所成了,但为什么自己总感觉没有什么效果呢?
有些人会觉得这样很浪费时间和精力,以及金钱(虽然一个课程可能不贵,但是很多个这样不贵的课程放到一起,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于是对此嗤之以鼻,从此拒之门外。也有人继续保持关注,但是更多的是保持观望,在迷茫和不确定中看着别人报名参加,心中的焦虑继续。还有人不再理会这些推送,而是专下心来按照自己的计划看书学习,在有需要的时候再去咨询需要的课程,安排好时间参加并且积极参与。
我们都知道显然是第三种效果会更好一些。第一种和第三种选择的人显然把自己与这个大环境隔离开了,当然本身已经具备某些专业技能以及独立的思维体系的人不在讨论范围,毕竟大多数伙伴们都有一颗向上好学的心,希望更够更好的提升自己,为将来的每一天增加价值,离开学校后自己自学是最常见的方式,现在有那么多优质的互联网资源可以利用,其实是很好的福利和机会。很多大牛都说过,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我们所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想要学习和了解的绝大多数事物和知识,很多人早就研究过,其中不乏一些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方法和理论。这也是“高效学习”的一种。
那么,怎么做到既专心于自己的节奏,又合理利用互联网的课程资源高效学习呢?
原因有很多,方法也不少,就其本质却只有一个:就是先了解自己。
只有足够了解自己了,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此刻适合什么,当前是什么状态,才能更好的做出正确的选择,找到最有效适配自己的一切,学习的内容和课程也在其中。
那么,你了解自己吗?足够了解吗?不够了解该怎么做到了解呢?
第一,多尝试
第二,保持观察和思考
第三,保持尝试,不要怕走弯路。
恩,就是这二十个字。
多尝试就是尝试多做事情,多做选择,在你做的选择偏向和做事情的方式中去发现自己,甚至“修正自己”。因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出于思维模式的影响产生的,找到你的思维模式的特点,就是了解自己的开始。
为了便于更好地分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性格,情绪,处理事情的方式等等这些的特点,你需要在生活中尽可能保持观察和思考,不仅是环境和他人,更是对自己。这个阶段,保持记录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通过对于发生的事情的记录,可以先客观描述整个过程,包括自己处理的方式(不要写心情和原因),然后再记录心情和感受,最后可以想一下如果再来一次你会怎么处理更好,并且也写下来。
这个过程并不难,难的是保持这样的记录,其实也不用太久,记录2-3个月你就会发现很多以前你不曾注意的地方,而且只要你愿意,肯定会变得与你想要的那个自己更靠近了。
除了上面的3条,也可以通过一些专业工具来对自己进行测评和分析,但我认为那些可以作为辅助。比较常见的专业测评有MBTI性格分类工具。
最后想说,课程也好,书也罢,最好的是跟自己当下的状态适合的,很多人和内容本身未必不好,只是不见得适合当下的自己。所以我认为还是要多先尽可能了解自己,通过读书也好,做事也行,不要爬走弯路或者遇到困难,多观察和思考,了解自己了,才会知道自己要什么,适合什么水平。
老姐是出了名的淘宝达人,总能发现一些价美物更美的宝贝和好店,每次夸她的时候,她都会说,那是因为她前些年交过足够的学费了。确实,早在我上高中的时候老姐就开始沉迷网购了,后来的各大平台她都混迹其中,买的很多东西经常被我们吐槽,她自己也是说过无数次剁手,终于练成了今天的一买一个准的功夫。
同理,跟会选书是因为选的多了一样,会选择也是通过多做选择训练出来的,可能好眼光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么来的。这一点我觉得除了在选择伴侣上要慎重之外,其余的任何方面都是适用的。
多选择意味着多尝试,所以要不怕走弯路,不怕摔跤。其实人生不会真的走弯路的,每一次的经历都会以某种形式作用于人生,只是早晚或者明不行明显的问题。
在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自己当下的状态了之后,再去选择适合自己当下的,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纠结和浪费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专注你所感兴趣的领域里的5-20个牛人大咖,看看他们口碑一致的一些书籍和课程或者老师的推荐基本不会差的啦。
愿你的人生,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