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场景我都经历过,感觉很暖。
图一,小学三年级,砖和预制板堆砌起来的乒乓球台,自制的乒乓球拍,买一个三毛钱的球,就可以玩的很嗨。
图二,这个圈圈早已经进了博物馆,它就是箍木桶用的,我当时好笨,居然没学会这个运动。
图三,我们那儿叫拆(读音缠)交,一根毛线,一个小伙伴儿,也会玩的不亦乐乎。
图四,这样的场景很多,每次蒸馒头,我们那儿叫蒸馍,我都是坐在厨房(我们那儿叫厨屋)烧锅的那一个,烟台如果加上一个风箱简直一模一样,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锅里还有其他好吃的,我总是第一个先品尝,这是妈妈给我的额外奖赏。
图五,跳皮筋,原材料就是妈妈用来辅助裤腰的松紧带。这是项集体运动,必须呼朋引伴共同参与才有意思,从脚脖儿一直到额头,最厉害的小姑娘一气呵成,对于这种女孩子我是崇拜的,也是喜爱的。我弹跳力不怎么好,一般到胳肢窝就要败下阵来。
图六,黑白电视机,我们家的电视机与我同岁,并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西游记》、《大风车》、《黑猫警长》、《唐老鸭》、《金刚葫芦娃》、《蓝猫淘气三千问》等等,都是这儿打出来的。它还有一个队友,就是外面树杆杆的那个天线,看电视必须两个人,因为随时电视会信号不稳,一个人在外面转天线,一个人在里面指挥,往左,往左,往右,往右,再转一点,过啦过啦,你咋那么笨呀,你过来看,我去转!
图七,我们那儿叫踫拐,学名叫斗鸡。我最喜欢运动之一。我个子不高,正好以下犯上,瞅准时机,卯足了劲儿往上一提,给高个子伙伴儿一个措手不及,他就输了。
图八丟面包,我们那儿叫打四角儿,原材料很多,酒盒,报纸,课本是我的最爱。我在这儿耍了一个小聪明,自己的书从来不舍得撕,心疼,于是我姐姐们的书就遭了殃了,由于我技术太烂,结果没多长时间,姐姐的书就被我败坏光了,真真的是个“败家纸儿”呀。
图九,弹珠,我们那儿叫琉璃驹儿,一毛钱十个,一个小洞,一条距离一米多的长线,就是一个斗争激烈的战场。
想起童年,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很多,一幕幕画面历历在目,犹在眼前。
图一的场景,钓鱼,我们那儿跟图里的画面几乎一模一样。在菜地里“偷”一根竹竿,买一副五毛钱的钓具,到堆麦秸垛的地方挖一些蚯蚓,找一个“坑”(我们那边对池塘的称呼,里面长满了芦苇),坐在不被太阳晒的地方钓鱼。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用罐头瓶,瓶口绑一条妈妈纳千层底的棉线,可以提。罐头瓶里放一些馍或者油条之类的,放在池塘水浅的地方,在岸上可以看到鱼儿的进进出出,等到贪吃鬼进去的差不多时,蹑手蹑脚的走到水中,轻轻的用一只手堵住瓶口,另一只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提,好家伙,收获还真不少。
图二丢沙包。这个游戏玩的最多,因为沙包我们自己是会做的,即使像我这么不开窍的男孩子,也会制作一个奇丑无比但是将就着还能用的沙包。我们玩的大部分都是女孩子制作的,选料讲究,样式好看,里面装的五谷杂粮也是精挑细选,粮食不同,玩的效果各异。有玉米的,有小麦呃呃,有高粱的,有黄米的,等等。
图三叫什么我已经记不得了,玩法也不知道了。应该跟猜谜类似,用两只手进行操作。
图四,陀螺,我们那儿叫嘚儿楼儿。一种木制玩具。我小时候还自己做过,陀螺的材料就是起个大早去田地里偷别人一棵小擀面杖粗细的小树,从中选一节出来,用铅笔刀削刻,制作成标准的样子。底下那颗钢珠是废弃的杠铃珠子,也算变废为宝,再次利用。
图五石子,石子是我们那个年代最喜欢玩的玩具之一,我们那儿不产石头,但每当谁家建房子的时候,都会去顺一些回来,作为备胎放在自己独有又藏的很隐秘的百宝盒里。这种游戏特别考验你手的灵敏度。好玩!
图六,吹泡泡,我们当时可没有途中女孩儿玩的那么潇洒,我没钱买,就自己做,洗衣粉水,用坏了的油笔杆,一个墨水瓶儿,凑合着就可以玩了。洗衣粉水没有肥皂水效果好,玩的不那么顺。
图七溜溜球,两块钱一个,还是带闪光灯那种,三四年级如果可以总有一个,简直高兴的要发疯。每次玩完都必须藏起来,谁过来借就说放家里了,等玩的时候被别人看见,他还过来质问,你不是放家里了么,说瞎话儿,长不大。我刚开始会脸红,后来就变得强词夺理,言不由衷了。
图八万花筒,里面的世界真精彩,五颜六色,色彩斑斓,转一下就会由一个世界变成另一个世界,好神奇!
图九,这也许不是一种游戏,但是却有一个故事。戴红领巾的应该是少先队员,升国旗的时候,要向国旗敬少先队员礼。我以为无论年龄多大,年级多高,我都是少先队员。结果就闹了笑话,当初中第一次升国旗的时候,我还是一如既往的行少先队员礼,右手高高的举起来。特立独行,引来一阵哈哈大笑,那时我才知道,以后的很多岁月,面对国旗,我已经不再是少年,只能行注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