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e’shappydays》Day5教学反思:课表背后的农场故事

一、农场课堂的情境化教学实践

当作业本上的课程表遇上农场生活,Mike 的周一变成了充满动物叫声的 "数学挤奶课"。我在课堂上播放听力片段 "What's your favourite school day, Mike?" ,接着处理 "Maths is first class" 时,有学生把它安排成 "给公鸡喂食",忽略了 "first class" 在课程表中的时间含义,这暴露出场景转化时学生对关键词的理解有偏差。

接着是作业本上 "Read and underline the mistakes" 的任务,我把它改编成 "农场广播站纠错"。Bill 误报 "Mike 最喜欢英语课" 时,学生们根据 Mike 的 PPT 剧情,通过"真相按钮",并复述听力原句 "Mike: I like PE best because I can ride horses"。但有一些学生仅纠正了 "English→PE",未关联到农场活动场景,说明对 "兴趣与课程" 的知识关联能力不足。

二、作业本听力文本结合课堂

作业本中播放听力 "Not every day. Just from Tuesday to Friday." 时,多数学生只关注课程安排本身,没有联想到 "周一要给奶牛做健康记录" 的农场背景。这提示我需要在听力前在PPT里面插入 "农场日程广播",如"Monday: Cow Milking Day, so no Chinese class!"

在完成作业本 "设计个人课表" 时,有学生写出 "5:00 AM Maths" 的安排,显然没考虑农场作息。如果提前播放 "农场晨曲" 听力(6 点公鸡打鸣、7 点挤奶声),并给出 "课程时间 = 农场活动节奏" 的提示,像 "Maths at 8:00=Feeding time counting",学生的课表设计会更贴合场景。

总的来说,将作业本题材转化为 "农场学校日记" 后,"学科词汇" 变成了可操作的农场任务:音乐课改编为 "收集母鸡下蛋的节奏声作曲",美术课延伸成 "用泥土捏制动物面具"。这种转化让 8学生能准确记住学科英文名称,比单纯背诵单词更有兴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