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有两种割舍不开的关系:一种是生我们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另一种是我们生的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因着这种血脉亲情,几乎所有父母都是万事以子女为先,恨不能替子女包办一切,苦与乐,生与死,都想一律承担。
有很多社会观念也引导父母为了孩子,不惜代价。比如前两年有一篇刷爆各大公众号的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又如各个补习班和培训班经常打出的概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受这些观念的引导,很多父母在为孩子花钱时,几乎都失去了理性,只想着“为孩子好”。
前两天浏览网页时看到一条新闻,大意是四川一对工薪夫妻背债20多万买宝马,目的是让儿子在幼儿园有面子。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这对夫妻让儿子读了当地最贵的私立幼儿园,幼儿园里的同学家长开得都是豪车。在一次野炊活动中,分到一组的六个小孩子,有两辆奔驰,两辆宝马,一辆奥迪,自己的车还不到十万块,在里面非常轧眼。而他家的儿子出门时也会要求去坐别人家的好车,父母俩人感觉到儿子在同学面前很没有面子。所以一咬牙拿出了10多万的积蓄,又负债20多万买了宝马,面子是有了,但是因为要还债,不得不节衣缩食,不敢和朋友聚会,生日宴也取消不办了。
看到这个新闻时,真的让我唏嘘不已,这对父母似乎掉入了“撒了一个谎话,就要用更多的谎来圆这个谎”的怪圈,从最贵的私立幼儿园到负债20万买宝马,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让孩子融入贵圈,他们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买了宝马,会不会要去国外度假,甚至买别墅呢?这个攀比的轮子什么时候会到终点?
这些都暂且不论,单单就这个行为,会怎么影响孩子呢?孩子那么小,会明白面子是什么?会懂得父母负债的辛苦么?以后会有一个正确的消费观,或者价值观念么?应该都不会,父母“聪明的”让孩子过早的进入成人世界,对孩子来说只能是弊大于利。
想起前不久在公车上经历的一件事,坐在前排的是一位年轻的妈妈,一直在和孩子打电话,从谈话内容得知孩子应该是读一年级。因为老师轮换座位,把他从前排调到第六排了,他老大不乐意,就打电话给妈妈告状。这位妈妈也是“天才”,居然让孩子告诉老师自己近视,坐在后排看不清楚,孩子说自己不近视,妈妈直接来一句“你想不想坐在前面,想的话就和妈妈配合好,妈妈一会儿给老师打电话说你近视,老师如果问你的话,你一定不能说错了”,听到这“聪明的”的解决办法,我顿时感觉一枚祖国的话花朵被生生毁掉了。
无独有偶,还有一位妈妈,送孩子上学时,遇上了堵车,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妈妈就一路唉声叹气,一会责怪红绿灯安排不合理,一会儿责怪不该听孩子爸的话坐这个车,过一会儿又责怪孩子不该起床迟,出门晚了。我在旁边,忽然就明白了至尊宝面对唐僧的感觉“一堆苍蝇围着你呀,嗡嗡嗡,手起刀落,世界就清净了”。遇到这么爱抱怨,爱自作聪明的妈妈,孩子的内心能阳光么?只求不要有心里阴暗面!
这两年一直很流行一种概念叫“原生态家庭”,其主要观点就是一个人出生、成长的家庭环境会对他产生磨灭不去的影响,这个影响涉及到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安全感,择偶观,消费观,为人处世等等,可以说这些影响关乎一个人的一生。其实这个观点的本质不算新颖,以前一直也会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
正是因为明白这个重要性,所以父母对孩子的付出都是无限制的,舍得花钱,舍得投入时间,舍得忘记自己的生活和娱乐,甚至舍得放弃自己的生命,但即使这样我们中的很多人依然教不出让自己满意的孩子,正如很多人所经历的“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无奈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上升到教育层面太高大上,我只想拍着自己反思一下,作为父母的我们,到底做了什么?能做什么?
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这本小说开篇说到“这些 大人们,靠他们自己什么也弄不懂,还得老是不断地给他们作解释。这真叫孩子 们腻味。”、“我就不和他谈巨蟒呀,原始森林呀,或者星星之类的事。我只 得迁就他们的水平,和他们谈些桥牌呀,高尔夫球呀,政治呀,领带呀这些。于 是大人们就十分高兴能认识我这样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可见,在孩子眼里,我们这些大人也是什么都不懂,还需要他们不断地做解释,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不需要自作聪明,自以为是,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成长,为孩子做一个好的家庭老师。因为“太聪明”的父母,教出的孩子只会些小聪明,终难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