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格物致知”的解读

王阳明认为“修身的入手处,是格物。”

也就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把事情做透彻,并不能够起到修身的效果。


格物格什么呢?

格物就是要格理,“理不在物而在心”,所以,格物并不能是格外面的物,而是格心里的物。


格心里的物

就是把我们心中种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不良的欲望、情绪、意识等纠正过来。

“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传习录》卷中)


格物致知,诚意也

王阳明说,格物致知就是诚意的功夫。

也就是说,我们在格心之物时,是否足够有诚意,有诚意去改变自己。


诚意的功夫

王阳明说:“要想诚意,就随着‘意’所在的某件事去‘格’,去掉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而复归天理,那么,良知在这件事情上,就不会被蒙蔽二够‘致’了。这就是诚意的功夫。”

也就是说,要知道我们的意念在哪件事情上,然后,在这件事情上去格,去修正自己,让良知(道德意识)呈现出来。


格物致知

“在阳明看来,所谓格物,就是为善去恶;

所谓致知,就是把这种为善去恶的功夫做到极致,让良知(道德意识)彻底显露。”(《王阳明心学》)

也就说,在我们的道德意识(良知)里,存在着善,而不存在恶,保存善的,而不保留恶。

我们要做善的事,而不做恶的事,并在格物致知中,让良知显露。

什么是诚意?

“按照《大学》本义,诚意就是不自欺。”

再加一句,诚意也是不欺人。


自欺的例子

就说,在格物致知中,一般人明明知道某事物是善的,却因为某种利害关系而不敢坚持。

明明知道某事物是恶的,却因为习性的原因而去做。


“诚是心之本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意,不自欺,不欺人。

诚,是做人之道,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原则。

德之高,善之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与阳明“格物致知”是一样的道理。

都提到“德”和“善”。

要有道德意识,为善去恶,让良知显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