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情况,跟大多数的特别负责任的家长一样,都是因为过度管控孩子,引起孩子剧烈抗争的一种表现。这是亲子关系和学习状态的双重冰冻期阶段。
在这样的阶段下,孩子的内驱力基本都没有,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水平也是极低的:
我存在主要任务,并不是为了更好,而是随时进入战斗状态,对抗父母的各种“纠正”。
她不是不想变好,而是内在没有力量去变好,因为所有的力量都耗费在对抗父母的纠正和指责批评上。
一、那这股力量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呢?
这股神秘的力量就是安全感。
从最小的三四岁的孩子看起,当妈妈陪着孩子在小区里跟熟悉的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孩子会时不时的回去叫声妈妈,或者回头确认一下妈妈是不是还在那里。
只要回头随时都能找到妈妈,那么这个孩子就可以完全放心的去跟小伙伴玩。
但是如果某个时刻,孩子一回头,发现妈妈不见了,无论那个当下玩的多欢儿,她都会非常不安的左顾右盼,紧张的找妈妈。
直到看到妈妈从不显眼的地方走出来,她才会再次踏实的投入到游戏中。
这就是孩子的安全感。
当妈妈在的时候,她感到极度安全,她就能投入到玩乐中,能在游戏中创造互动;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失去安全感的她,就会立马产生紧张害怕,所有的注意力都会用在寻找确认,代表安全感的妈妈去了哪里。
安全感是孩子能做好事情的基石,孩子有了安全感,才会去创造才能做到全情投入,才能有力量解决外在的问题。
就连父母心中最期待孩子有的能力,孩子能有超强的自控力,特别想要学习好的内动力,这些终极能力,也都是以安全感为基石的,如果没有安全感,这些能力很难生发出来。
也就是说,安全感是棵大树,自控力和内动力是这棵树上长出的果实。
对于在外面玩耍的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妈妈在视线范围内,就是她的安全感;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妈妈不是老否定自己,能接纳自己,就是这个阶段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对于孩子学习超级负责任的妈妈说,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要求认真的写作业、预习复习,这些可控的情况都是妈妈安全感的来源。
安全感是人能更好的基石,如果没有这份安全感,无论多么优秀的人,哪怕事业成功了家庭也很难有幸福。
所以,孩子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跟父母的纠正去对抗的时候,他是极度没有安全感的。而因为孩子不配合,同样极度没有安全感的父母,就会极力的想要控制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
在这个当下,相互索取安全感的父母和孩子,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学习状态,全部进入了冰封期,都无法正常的生长,更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二、如何破除冰封期,帮助孩子搭建安全感呢?
我在一对一服务的家庭中,进行指导时,这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学习状态已经到了冰封千里的那种状态。
本来学习非常优秀的孩子,明显出现成绩下滑,并且孩子对写作业这件事非常的不用心,对检查作业这件事更是极端的抗拒。
无论妈妈说什么,9岁的孩子都是非常不耐烦的说,知道了知道了。
在解决她们亲子关系和学习状态的破冰期,初期战略非常简单,就是:
做减法
做减法,顾名思义,就是减少对孩子的管理。但是对家长来说,这个难度指数是最高最困难的一个行为。
带着家长在做减法的刻意练习中,无论跟家长强调多少遍,家长都会忍不住问,是少管还是一点都不管?真的不管行么?
更有甚者,当家长把握不住的时候,干脆说,算了,我都不管了。
但是,对一个过去事无巨细超级负责任的妈妈来说,不管了,也是说说的事。可能三五分钟,真的不管你,但是过了半个小时,家长会下意识的问“作业写完了么?几点开始读英语?”
让一位事无巨细超级负责任的妈妈不去主动管孩子,真的是难于上青天。因为要破的是心魔,只有管孩子,让孩子在自己掌控的范围内去行事,家长内心才踏实,才安心。
否则,真的会疯。
所以,让家长不去管孩子,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件事,哪怕她在这一件事上做到了不管,一定在另一件事上更加过度的去管控,最终还是无法做到真正的减法,也无法破除冰封期。
(一)做减法这个行为,怎么具体去实施呢?
1、”三句话+推火车“提醒法
不论是吃饭穿衣睡觉,还是写作业检查作业,同一件事上,家长只负责提醒三次。多了一句话都不说。
听到这个方法的家长一般都会问,那我说了三次后孩子还没有动怎么办?那我怎么能说三次内让孩子做到呢?
这是因为,家长有一个固定的认知,那就是“我说孩子干”,从来没有意识转变过,除了说以外,还有更高效的肢体辅助语言,要比说更有效的多。
比如今天孩子要刷牙这件事,提醒一次,孩子动静,再提醒一次,孩子还是没反应,这个时候,警戒线就要竖起来了。
正常情况下,大众的家长都会通过“嗷”一嗓子,然后孩子一激灵,立马跑去刷牙。这个被父母凶巴巴的吼过去刷牙的小孩,能糊弄就糊弄,被吼后的感觉非常的不舒服,激发的是孩子对抗的情绪,我不得不刷牙,但是我就是不好好刷。
更好的办法是,家长过去开着玩笑的推着孩子去洗漱,边推边说“少爷,里面请?/该卸货了,你准备让细菌今晚生一窝小细菌呀?/来来来,推火车了,爸爸你要不要过来帮忙,这个小火车今天特别的重。“
这些,不是只针对幼儿园孩子的,也是针对你们家小学生的。
比如文章开始的家长所问。
我告诉这位家长,可以允许孩子一天不读,但是约定第二天继续读才可以。这位家长继续说:
我今天同意她不读英语,明天提醒她读英语,她一定会装作听不见。
我说,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辅助动作了,推着她一起走“来么,妈妈陪你一起开始”。
就这一下下的助力,孩子就会开始的特别轻松。
当你真这样做过后,你会发现,孩子会非常配合的去刷牙,心情非常的愉悦。人只有心情愉悦了,才会匹配其愉悦的行为。
他刷牙的时候,才会当回事。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可以用”三句话提醒+推火车“提醒孩子。这样的方法之上,建立的是一种愉悦感,没有人会因为这件事让我不痛快我才特别的愿意去做。
人都是因为这件事让我感受非常好,我才愿意去做的。
有的家长又特别担心的问,我这忙,他每次都需要我这样推怎么办?实践过这个方法的家长,一定会非常肯定的告诉你,这个担心真的不用担心,他不会每天都要你来推火车。
当然如果,你们关系开始融洽了后,他一天黏着你反常的要多推几次才去干一件事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一定有非常不舒服或者失落的事,或者心情非常的不好,黏着你找安慰罢了,这个时候,一定一定要更好的对待他,才有机会听到孩子的心声。
2、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原则”是专门针对写作业的这个场景下的方法。
没管理孩子写作业,只管理三件具体的事,比如今天玩只抓孩子的书写认真、完成时间、准确率。
在这三件事上,每件事只提醒三句话。
如果今天晚上孩子走神了,不在”书写认真+完成时间+准确率“这三件事里,那么今晚就一定不能做出提醒孩子走神这件事。
同样的,在书写认真这件事上,也只能提醒三次,超出三次,就乖乖的闭嘴,用手轻轻指一下,就可以了。
千万别,你为了记住三句话提醒,等孩子就是不听时,咣一耳刮子上去了。这样的三句话提醒,还是不要也罢。
牢牢把握住:愉悦感。
这是三句话提醒和三三制原则的精髓,我们少说,就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愉悦,愿意去想去做应该做的事。
3、可视化的“黑白棋监督法”
这个三句话提醒方法和三三制原则是极其简单有效的,但是难度指数非常的高,是因为很多的家长坚持不下来,在三五天之后就忘记去使用了。
所以在这个方法使用的同时,会配合可视化的追踪方法“黑白棋监督法”。
所谓的“黑白棋监督法”,就是指用围棋棋子作为一种工具,当今天一件事提醒孩子时,超出了三句话后,就把黑棋子放在一个空的透明玻璃杯里;当一件事提醒孩子时,做到了三句话提醒法,就把白棋子放在另一透明的玻璃杯里。
一天下来,数数玻璃杯里的黑白棋子数量,看哪个多?哪个少?差距多少?每天再做一个详细记录。
一周,两周,一个月的记录下来,你就会发现,自己真的管得特别少,孩子还特别乖了。
(二)做减法这件事,关键把握的原则
1、从主动出击到被动协助
过往,我们家长每天都是事无巨细的提醒孩子,催促孩子,你该吃饭了,你该吃水果了,你该洗漱了,你该睡觉了等等。
全部是我们在主动,孩子就跟提线木偶一样,家长让去哪他就去哪。家长操控的越多,问题越大,才会有那么多“逆来顺受、消极磨蹭型、暴躁对抗型”的孩子。
做减法的关键是减,减的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原则就是-----被动协助。
当我们约束自己三句话提醒和三三制原则时候,剩余的事情上,就努力做到不管,但是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就要付出万分的用心去协助孩子完成孩子的期许。
比如有个家长在做减法的时候,咨询我:彩虹老师,孩子问我一个字怎么写,我说我也不太确定,要不妈妈陪你查一下字典?
结果孩子说,算了吧,我空着。
妈妈气结。
我觉得他就是懒得思考偷懒
这个过程中,妈妈回复的很有礼貌,也努力的做到不管孩子,但是在这件事上,家长期待孩子能通过查字典来解决这个问题,想要孩子去查字典这个行为。
这个互动过程,家长并没有协助孩子,而是还要曲线救国的去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通过查字典来记住这个字。
还是一种主动的管制方式。
真正的协助是什么?
孩子这个当下,遇见了困难,他需要帮助,最快的记住这个不会的字。这个是孩子的需求。而家长的真正需求是孩子能记住这个字。
只要家长拿出手机来,输入这个字,孩子写上了,然后吃饭的时候再问下孩子,刚才我给你手机输入的那个字怎么写来?
只要孩子能说出来,这个字就记住了,就非常的OK了。这是真正的协助。四年级的孩子,不需要也已经会查字典了,并不需要浪费时间刻意练习这个操作。
但是家长做的是:我要引导你通过查字典来记住这个字。
这就是控制行为。
你要按照我期待的方式来记住这个字,只有你按照我期待的方式来记住这个字,我才感觉踏实,才会觉得你掌握扎实了,并且不会学会偷懒。
查字典这个行为,查的是家长的心安,家长的安全感,你按规矩做了我才踏实,不是孩子记住这个字的目标。
当能区分开这个点的时候,就会真正的协助孩子了,在孩子期待的意愿基础上达到家长也想要的孩子记住的结果,而不是自己心安的那个路径。
2、不要在日常琐事上跟孩子较真
我在做家庭教育咨询的时候,太多太多的小学生家长停留在吃喝拉撒的这些事上,频率特别高的就是刷牙这件事。
现在医学发达,国民健康意识非常好,更关注这些牙齿的健康,这些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是如果因为过度关注这个,而放大了刷牙带牙套这样的事。
经常因为孩子没又认真对待刷牙这件事,就大动肝火。
我常常给家长举的例子就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农村人,六十年代出生的父辈人,三四十年代出生的祖父辈人。
有的小学初中才开始刷牙,有的成年后才开始刷牙,有的四五十岁才开始刷牙。但是真的牙齿非常的好。特别是有些老人,临去世了,还有一口的好牙。
牙齿好坏跟刷牙这件事,没有绝对的关系,真的没有必要因为一次两次不认真就上纲上线到,你怎么总是糊弄?然后大动干戈。
所以,想这样的事,要客观的去对待,不要说一不二,毕竟我们没有生活在军队里不是么?
像刷牙吃饭穿衣睡觉起床这样的事上,大可以不要太较真的去跟孩子非掰出个一二来。想改变这些琐事,非常简单的就是三句话提醒法+进步赞美法+黑白棋监督法。
只要用上这三个点,你家孩子这些日常生活上,真的没有家长所认为的焦虑那样,只是家长无意识的放大了。
3、不因反复而弃微小
无论是哪种方法,使用起来,都会有反复,这是人类的成长的共性,曲线递增,而不是直线递增。
今天你使用“三句话提醒法+进步赞美法+黑白棋监督法”很好,过几天怎么感觉孩子自己又回去了?
再过几天,怎么孩子又回去了?对抗的更加厉害了。
这时候,定力不足或者对理解不够深刻的家长,就会腹诽:“看吧,果然不能对他太好了,立马就得寸进尺了吧,哼老娘今天不揍你一顿,你不知道谁是你亲娘”
然后,一揍之下又回到解放前,前一段时间的努力又打水漂了。
破冰路上谨记这一点,无论怎么反复,都要沉住气,这些都是正常的表现。因为当过度管控的父母,突然开始退让的时候,孩子都会特嘚瑟的确认一下
妈妈是真的退让还是假的退让?我挑衅一下就知道了,结果,事实证明,妈妈是假的在退让,你看我一挑衅就现原形了吧。
然后,孩子也会继续回到从前的模型状态,停止了冰冻解封。
当孩子无论怎么反复,甚至是表现的更恶劣的时候,都能沉住气的等待,那么三五次的确认后,孩子基本就肯定了:妈妈真的是在变好,真的在接纳我。
这样的感受之上,才是真的冰冻融化,融化之后,才可能进入第二个生长的阶段。
4、漫长重复的刻意练习的过程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刻意练习和正面的反馈。做减法,更是一个需要漫长的刻意练习的一项能力。
我们用过往的八九年十几年的时间,造成了现在的结果,亲子关系问题严重,孩子学习状态非常不好。
如果过往的方法行为有效,一定不会出现现在这样的结果。
既然过往的行为有问题,那么就刻意练习不要再回到从前的行为状态,只要坚持三个月五个月,孩子就会有显著的变化。
而“黑白棋监督法”是非常好的一种面反馈。重复重复的做下去,好的结果,一定匹配好的行为。
三、破冰中期,会有一段“混乱期”
在让家长少管,甚至是不管的过程中,家长经常的会失控。
比如,孩子突然今天说我不去上英语课了,家长哪怕听从我的指导,允许孩子这次不去上英语课了。
她后面也一定会在另一件事,找机会好好的纠正孩子一番。
这个就是家长内心的不安,不踏实的感觉,因不去上英语课已经失去自己的掌控了,家长非常的不安。
万一孩子一次不上课,养成逃课的习惯怎么办?万一她落下这一节课,英语成绩下降跟不上怎么办?万一成绩下降,从此对英语失去了兴致怎么办?
家长内心有无数担忧的小虫,在啃噬她的内心,非常的焦虑难安。
在今天在现在之前,过往的每一天,家长都是这样的担心焦虑之下,强强控制孩子,但是结果没有让家长更安心,反而是出现了问题。
如果继续顺应自己的焦虑去担心去本能的处理,那么只能再回到老路上,一定不会走出新的更好的路径来,这个冰就无法融化。
所以要破这个冰,就一定要做到理解接纳孩子的一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