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的爱与怕》这本书以书信往来、问答的形式,向来信者解除了疑虑,同时也让身为书本读者的我们产生共鸣。本书一共有42封来信,也就有42封回信,一同构成了《我们心中的爱与怕》。
第一封信,女作家的幸福问题。一个来信者好奇女作家的幸福问题,也了解很多人对文艺女青年都有些偏见,认为她们与大众不同,不能过传统意义上的良家妇女生活。水木丁老师给了中肯的回答,女作家也是普通人,也是要过日子的,作家就是一份职业,并没有什么特殊。她认为不管是有才华的女人,还是良家妇女,其实这本身并不重要,也不矛盾。
日子,去过就可以了;爱情,去爱就可以了;写作,去写就可以了。不去贴标签,不去想我是什么,你是什么,才能看到生活最本质的样子。女作家的幸福,也都是踏踏实实的生活赐予的幸福,和普通人的幸福并无区别。当然,焦虑也有,不过谁的生活里没有呢?在她看来,幸福没有什么不同的标准,就是内心的安宁和满足。婚姻也好,写作也罢,它们并非幸福本身,它们只是追求幸福的方式而已。所以,她希望来信者也同样用她的方式感受到属于她自己的幸福。这里给我的感受就是属于自己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别人过得好与坏与自己并无太多关系,我们可以用旁观者的角度去批判别人的生活,但是却要用行动过好自己的生活。
第二封信,把贞操留给自己。一个来信者问二十五岁了还是处女怎么办?要随便找个人发生关系?还是遇到想要的人才发生关系?水木丁老师拿一些女性堕胎的案例告诉她,进手术室挨刀子的始终是女人,疼的也是女人。因为不管怎样,对方是否爱你,一旦发生意外,受伤的都是女人,所以女人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是蛮重要的一件事,因为这副臭皮囊终究是要陪伴你一辈子的,除非是连自己生命一起抛弃,否则它才是你一生都无法抛弃的伙伴。相比之下,男人也好,爱情也罢,反倒是聚散无常的。所以,她觉得一个女人,无论要对自己的身体做出怎样的决定,都应该是一种认真的态度。一个女人想和一个男人做爱,是因为她也想拥抱他、亲吻他、渴望他,一如他渴望她一样;她喜欢他的身体,一如他喜欢她的身体一样;她渴望把自己交给他,一如他渴望把自己最好的给她一样。有人说这是欲望,不是爱情,其实爱和欲本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分清的,女人希望和一个男人做爱,如果不是为了天长地久,那么也要一夕快乐吧。欲望是不需要任何人来告诉你的,只能由你的身体告诉你。它来的时候,就一定会明白无误地让你知道。只要你有勇气面对它,承认它,像一个成年人一样知道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好了。
所谓忠诚于自己的感受,有时候不仅是你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勇敢去追求,还包括你不想要什么的时候就拒绝。是处女又怎样,不是处女又怎样,那都是你自己的事情,谁有权利去评价你的生活正常不正常?心理学家说,人的身体、心理以及成长各自有异,其实很多的生活形态都可以被算在正常范畴之内,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只要你自己能够接受,觉得舒服合适,这种生活形态并没有引起你内心太大的冲突和矛盾,不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不影响你的思维判断,那么它就没有什么不正常的。所以,你也没什么不正常,也没什么不好。谁也没资格说你不正常,别听他们那一套。没有必要为了把自己搞得所谓“正常”了,去勉强自己做任何事。每个女孩子的第一次,一定要跟自己真正想要的人做,这很重要!要为了自己身体的享受和内心渴望去做,不要勉强,这很重要!不要为了讨好男人,迁就男人,去换取男人给自己的一点点爱,就把自己的身体当礼物去奉献,这很重要!这样的话,即使两个人最后不能走在一起,不能成为夫妻,也是把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第一次,留给了自己的爱情,自己最爱的人。哪怕这个人仅仅是当时的最爱,也是自己把贞操留给了自己,是对自己的一种诚实,那是我们从岁月中偷取、为自己留下的青春的礼物。这样,当你垂垂老矣,回想往事,才会对自己说,我做的,是我一生都不后悔的决定。
作为我来说,把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第一次,留给了自己的爱情,自己最爱的人,也就是把贞操留给了自己,这种感觉很美妙,我遵从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生活中也确实有很多傻姑娘,为了满足男人的欲望,牺牲了自己的健康,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所以说自爱才是一个女人一生毕学的美德!
第三封信:我们凭什么要自卑。一名大三的来信者,因为微胖被人拿来开玩笑,变得自卑。其实自卑也是一个困惑了我自己很多年的事,小时候因为天生头发卷、父亲早逝,家里很穷,所以我自卑。而水木丁老师的这封信,对我有一些疗愈。我的自卑源于我跟那些同学的对比,这比较不是他人给我的,是我自己给我自己的,所以我痛苦我自卑。但是换句话说,我也是幸运的,没有几个人能有我这样的经历,好也罢坏也罢,这些都已过去,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没有必要再纠结下去。那就时刻告诉自己,生活不是一场与他人的竞赛,如果你需要战胜谁的话,那个人也应该是你自己。
水木丁老师说:“自卑的人首先要放低自己的比较之心、贪婪之心,除非你在实际利益上或者心理情感上有求于对方,否则,你站在这世界任何人的面前都不应该感到自卑,因为他们的生活与你无关。不是因为谁比谁更好,而是因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生活是否完美、正常,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所以现在我不再与别人比较,而是更专注于自我成长,慢慢的我也就自信起来了,而且我也更喜欢现在的自己。
第四封信:长情也是一种病。一位28岁的痴心姑娘,长情到愿意与渣男一直做朋友,把她当成创可贴,想贴就贴,不想贴就放着。水木丁老师认为她是得了长情病,得治。水木丁老师开的药方是:1、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想不想治病,明确自我疗愈的决心;2、要对自己心狠,所谓长痛不如短痛,痛彻心扉,才更容易涅槃重生;3、不要自我心理暗示,假设对方爱自己。既然开了药,就需要病人配合吃才行。毕竟长情是你的,心是你的,青春也是你的,别人没办法干涉太多。只愿你早日放下执着,真正长大,获得自由,重新开始你的人生。
第五封信:圣人自省,凡人自辱。一名大三的来信者,诉说了自己被骗3000元的经历,并且事后为此陷入自责自怪的泥淖,然后为这一件事,而全盘自我否定。想来真的很可怕,一件事就把自己陷入负面情绪的怪圈里,深陷其中,自救不得。水木丁老师也举了自己被骗的例子,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一次犯错,只不过是我们人生经历中小小的一个槛,认真地去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羞耻教育只能带来羞耻的情绪,并不能促成理性的思考。
耻感文化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表现,其实很多人是真的认为这样羞辱受害者是为了受害者好,这样就会让他们都接受教训,学会保护自己。但是,往往适得其反,有时候结果还很糟糕。可能我们不自觉都受到过耻辱教育的影响,但是我们一定要停止这种自我责备和自我羞辱,仔细复盘当时的细节,想想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哪个点本来应该注意而没注意到,培养什么样的行为习惯可以改善自己毛躁冲动的问题。
第六封信:死了一百万次的猫。一个偏离了生活常轨,失去了体面工作的来信者,夜深人静的时候绝望到想自杀。针对这封来信,水木丁老师讲了《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的故事。有一只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它死过一百万次,也活过一百万次。最后它却因为爱上一只小白猫,哭泣了一百万次,最后,它死掉了,再也没有活过来。
死亡是活着的参照,它为活着的生命提供意义。就如那只活过一百万次的猫,它死过一百万次总是又活过来了,是因为它一直没有完成自己的必修课。直到最后,它终于懂得爱是美的,也是疼的,泪水是咸的。悲伤证明,活过一百万次的生命,并不是一场又一场的幻觉。它才可以真的死得彻底,且永不再来。死过一百万次的猫,最后终于懂得了什么是爱。可是亲爱的,若你的痛苦都不能教会你什么,那么你死了一百万次,都是白死了啊。我不得不感叹当一个人开始主动经历“爱”和“自由”时,生活的意义便开始彰显,直至最后的死亡降临,她的生命才算真正完整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