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课有个话题很好,我想分享一下,关于因材施教,关于智慧爸爸,关于家是讲爱的地方……
小孩发脾气出口伤人,父母咋办?是直接怼回去还是容忍退让?
李先生是沈阳一家医院的医生,有一个10岁的女儿。3月12日早晨,因为妈妈过问作业的事,女儿来了“起床气”,对妈妈发了一通脾气,并且说了很过分很伤人的话,父母忙于上班就没顾得上和孩子理论。妈妈一整天情绪不好还偷偷哭过,晚上下班回来嗓子都哑了,自己关在屋子里发呆。女儿放学后回到家里感觉气氛有点不对,但似乎“选择性遗忘”早上发脾气的事。“家里一下子陷入僵局,一头是说是懂事但又不太明白的孩子,一头是任劳任怨但又受气的妈妈,破局者非爸莫属了。如何化解母女间的矛盾是个学问,这可比给患者诊断治疗要困难得多,医生也断不了家务事呀,但丈夫要呵护妻子的付出,父亲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昨日,李先生说,“面对早晨和晚上的那个情况,其实我真想揍孩子一顿,但想了想还是忍住了。毕竟是10岁的孩子了,也是大孩子了,孩子不久就会迎来叛逆期,家长用武力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如果假装事情没发生过,大人刻意回避矛盾,让这件事不了了之,这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但爱人的难过情绪化解不了,孩子也会觉得她所做的一切都想当然,以后就可以跟父母肆意妄为了。”李先生介绍,平时育儿的书也看了不少,但真正遇到教育难题时,书上的知识和技巧完全照搬也不一定适用。“我是头一回当爹呀,教育孩子得摸索着来,结合我的特长和孩子的特点,我要自创一个方法来解决问题。我的特长就是喜欢写文章,孩子的沟通阅读能力也很强,所以我决定用文字来解决当时的困境,能来文的就别动武。”李先生在纸上写出了15条妈妈为女儿做过的事情,然后来到女儿面前,让女儿对上面的每一件事进行确认。“女儿起初不在乎,让看就看,让写就写,写着写着表情凝重了起来,再后来我能看出她在颤抖,眼里也有了泪花”。李先生说,女儿把15件事情回答完之后,他又在纸上的另一侧写道“那么,你为妈妈做过什么呢?”他对女儿说,如果她能写出15件为妈妈做过的有意义的事,她以后可以随意对待妈妈,发脾气打人都行。“听到这儿,闺女再也绷不住了,跑过去跟妈妈道歉,哭得跟泪人一般,紧紧抱着妈妈,我们三口人都落泪了。孩子和我们都要磨合,这就是家,一个无法讲理的地方,一个需要讲爱的地方”。
让孩子在感动中理解,不同的孩子适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有的孩子需要用强硬一点的手段,有的孩子需要说服教育,还有的孩子适合交流沟通。10岁孩子已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了,通过对15个问与答,让孩子的情感升华,在感动中理解,通过讲摆事实提高认知能力,结果是孩子认错、父母欣慰。但有一点需要注意话语权的运用,在充分交流沟通之后可以提类似“你为父母做了什么”,如果上来就直接质问孩子这样的问题,对孩子来说稍显沉重。
无论父母采取哪种方法教育孩子,要注意后续引导,让孩子在一个较长时间段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小事不小,看清本质,对孩子问题不要直接纵身武林当莽父,根据孩子的心智和个性因才适教,通了情关才能达理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