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的 “交换” 到落地:我们为何既不会学,也不会玩?(兼谈家庭教育里最容易被忽略的真相)

上篇我们聊到 “生命的本质在于流动与交换”,核心是生命活动依赖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但道理听着清晰,要落到日常行动里却很难 —— 那些 “物质转化”“能量交换” 的抽象概念,若不能变成具体的生活选择,终究只是停留在脑海里的符号。

这些年和不同家庭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一个扎心的真相:包括我自己在内,其实很多人 “既不会学,也不会玩”。而这份 “不会”,恰恰藏着家庭教育里最容易被忽略的底层问题。今天就从 “学习” 的自我反思开始,慢慢聊到家庭教育的核心症结。

一、“不会学” 的真相:我们都在和自己的 “马” 较劲

回头看自己的学习状态,“假装努力” 的时刻其实占了大多数:看书时眼神在字上,思绪早飘到了别处;听课到一半就开始犯困,总想着 “先歇会儿再学”;收藏夹里堆了无数 “有用的资料”,最后大多在 “吃灰”,打开的次数屈指可数。

最真实的感受是:每当想做些 “需要投入精力” 的事,体内像有两股力量在拉扯 —— 就像一个人骑在马背上,“骑手” 是想好好做事、对自己有期待的我,“马” 是本能想逃向 “舒服区” 的我。骑手想往 “有意义” 的方向走,马却一个劲往 “轻松” 的地方拽:哪怕只是坐下来敲这篇文字,第一反应也是 “先放松会儿,时间还早”;实在拗不过了,只能哄着这匹马:“咱们搞完就去歇着”,才能勉强让它安静下来。

这种 “分裂感” 很微妙 —— 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到底 “骑手” 是真实的自己,还是 “马” 是。而我之所以会逼着自己持续学习,并非源于 “热爱”,更多是被工作里的 “难题” 推着走:比如有家长问 “孩子把家里砸了一遍,该怎么应对?”—— 打骂、讲道理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但这些家庭往往已经 “软硬都试过了”,根本没用。

其实这就是每个人的学习动机:我遇到了问题,当前能力解决不了,才会主动找答案—— 去看书、去学课程、去探索科学的解决方案。也正是因为见过太多家庭的 “无奈”“煎熬” 与 “无力”,才更想弄明白:那些最后变得 “难以挽回” 的养育问题,最初本可以避免。但放在最初,这些问题往往压根不被当回事 —— 毕竟包括我自己在内,不到最后实在过不去,能舒适就舒适。所以很多时候,跟自己和平相处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二、家庭的 “煎熬”:大多是 “无意识踏错步” 的结果

接触的家庭越多,越发现一个规律:很多家庭最终的 “痛苦”,在问题刚出现时其实并不复杂。之所以会演变成 “死结”,往往是因为之前的很多步都 “踏错了”—— 而更关键的是,这些 “踏错” 大多是 “无意识” 的。

这既是家长的无意识,也是孩子的无意识。孩子会本能选择 “舒服” 的路,而非 “该做” 的路,但不能怪孩子 —— 就像 “听过猪跑” 和 “没听过猪跑” 的人,对 “猪” 的理解本就不同。一个孩子会疑惑 “学习到底为了什么?”:除了 “更好生存” 的远大目标,有没有当下能直接感受到的意义?

这些家长其实也不懂。说这些不是要逼大人 “八面玲珑”,每个大人都不容易,只是想说:放过自己,才能放过身边人

没有哪个家长故意想把孩子教 “坏”:大人用尽了自己能想到的所有办法(哪怕是打骂,也是他们认知里的 “最好选择”);孩子也用尽了自己的力气(哪怕是哭闹、砸东西,也是他们能想到的 “最好表达方式”)。最后事情失控,不是 “谁错了”,而是整个家庭都在 “凭本能做事”—— 没人教过父母 “其实还有别的路”,也没人告诉过孩子 “学习的意义不只是生存,更重要的是看清世界的样子,找到自己想怎么活”。

这就像走路时没有地图,凭着感觉走,走偏了也不知道;等发现离目的地太远时,早已找不到回头的路。而大多数家庭缺的,恰恰是那张 “养育地图”—— 也就是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和底层逻辑。

三、最难改变的不是 “方法”,是 “认知”:我们总把孩子当成 “冰箱”

在养育这件事上,最核心的问题从来不是 “缺办法”,而是 “缺认知”。

比如很多家长骨子里的信念是 “不打不成器”“我是你老子,你就得听我的”“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就这么回报我?”—— 要让他们接受 “科学养育” 的逻辑,难上加难。不是他们固执,而是在他们的认知里:“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这已经是我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了”。毕竟没有哪个父母不想让孩子过得好,那些 “艰难的选择”,都是他们认知范围内的 “最优解”。

所以提到这里,也希望看到的孩子能试着换个角度看家人:不是要 “改变谁”,而是当对一件事有了更多角度的认识,自己就能有新的思考 —— 至于怎么选,终究是个人的事,彼此尊重就好。

还有一个更隐蔽的认知偏差:很多人把 “孩子” 当成了 “冰箱” 一样的物品。觉得孩子 “不听话”“不爱学习”,就像冰箱 “不制冷”,缺的只是 “修理技巧” 或 “挪动办法”。没人告诉过他们: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需要的是 “流动与交换”,不是 “被动修理”;需要的是理解与尊重,不是 “指令与控制”。

这种认知偏差,本质上是 “看待生命的方式” 出了问题 —— 如果连 “生命是什么” 都没搞懂,又怎么可能用对养育的方法?

四、为什么不给 “三招让娃爱上学习”?因为 “思想不到位,方法等于零”

现在的短视频平台上,到处是 “三招让娃嘎嘎爱学习”“一招搞定孩子内驱力” 之类的内容。不是这些方法本身错了,而是大多数人忽略了一个前提:所有简单的方法,都需要不简单的思想来支撑,才能落地、才能持久

就像有人学了 “陪娃读书要耐心”,但一看到孩子走神,就忍不住发火 —— 不是 “耐心” 这个方法错了,而是他内心深处依然觉得 “孩子就该坐得住”“走神就是不对”“学习就该专心致志”。这种认知没改变,“耐心” 就只能是 “装出来的”,撑不了多久就会崩。

工作中常遇到学过育儿知识的父母说:“道理我都懂 —— 要尊重孩子、要陪伴孩子、要引导不要强迫,这些我都知道。但你就告诉我,他晚上不睡觉,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他睡?”—— 你看,一到实际场景,还是会回到老路上。

原因很简单:认知没到位,理解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你以为的 “懂道理”,只是记住了 “文字”,却没理解文字背后的 “生命逻辑”。

比如 “陪玩” 不是 “完成任务”,而是和孩子进行 “情感能量的交换”;“引导学习” 不是 “逼孩子做题”,而是帮孩子建立 “自主吸收能量的能力”。这里的核心不是 “大人聪明地动脑筋”,而是 “投入到孩子喜欢的、孩子选择的事里”。

举个例子:孩子放学回家,说想一起看 30 分钟 “小仓鼠闯关” 的视频。我本能会想 “这有啥用?不如看有教育意义的片子”—— 但如果我真这么说,本来温馨的相处场景,会立刻变成争执:孩子会觉得 “跟你一起没意思”,慢慢不愿再分享他喜欢的事。久而久之,我们的沟通会从这一件事,延伸到生活里的很多事,相处怎么可能融洽?

所以我需要换个角度:陪伴的核心是 “以他为中心”。我放下手机,放下 “这有什么用” 的评判,搂着他享受这 30 分钟 —— 他说 “小仓鼠好聪明”,我就认真听;他说 “下个弯道要去那里”,我就顺着说 “对,是要到那里去”。

这种认知的改变,是件苦差事:它急不得,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需要你不断反思自己的本能、打破固有的信念;甚至会让你承认 “我之前的很多做法都是错的”—— 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做。

最后大家都会说 “道理我都懂,没用啊”,可真相是:大多数时候,你懂的只是 “道理的壳”,没懂 “道理的核”;你缺的不是 “方法”,是让方法落地的 “认知支撑”。

写在最后

回到 “生命的交换” 这个起点:我后来才明白,自己 “不会学、不会玩”,表面是 “没方法”,内核是 “害怕和这些事建立真实的关系”—— 不管是学还是玩,都是我成长过程中的 “痛苦记忆”,而我体内那匹 “想逃的马”,其实是在习惯性保护我。

所以我一直停留在 “学和玩” 的表面,搞不好也是必然的。说到底,还是 “对生命的流动与交换理解不够,看不清真实的世界,躲在自己的幻境里”—— 这才是我问题的症结。

找到了症结,就能立刻解决吗?也不能。我需要足够的智慧去区分:哪些是该接纳的,哪些是不可改变的,哪些是可以调整的。

我们总想着 “快速解决问题”,却忘了生命的成长需要时间;总盯着 “具体的方法”,却忘了方法背后需要 “认知的支撑”;总把孩子当成 “需要修正的物品”,却忘了他们是和我们一样、需要 “物质与情感双重交换” 的生命 —— 他们其实比我们更清楚 “自己想怎么活”。

所以 “顺其自然” 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足够智慧之后,对生命的重新认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