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从我幼年起便是一个神秘的所在,婀娜多姿的飞天是美的化身,九色鹿的故事发人深省。于名胜之地,须先知其地名起源。“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有说都货罗(Tokhara),有说桃花石,有说是吐火罗。
一夜好眠。夏天天亮的还是早,收拾收拾先出去寻觅一下早餐。别小瞧这边塞小城,仿佛是近两年新建起来的,道路宽敞笔直,两侧路边种植着高大的树木。人行道干净整洁,并没有什么行人,沿街都是一二层的商铺,窗明几净,有成衣店,有面包店,还有网吧。吃了早饭,在街边买了当地特产的水蜜桃,这里的水蜜桃果然是汁多味甜。
敦煌有八景,最有名的当属莫高窟、月牙泉、鸣沙山。第一站自是莫高窟,离城区尚有一段距离。莫高窟的建造过程,王道士贱卖文书和艺术品,张大千描摹壁画,剥损壁画的故事已是世人皆知。为了对壁画进行保护,每个游客能够观看的洞窟有限,记得当时是九个,能看到哪个只能看你跟的是什么讲解员了,能去两个精品洞窟那就是运气好了。洞窟内不得用手电照耀,说实话观赏效果真的很一般。想要仔细观赏画像那练达的线条,优雅的姿态,微妙的神态还需在网上寻找。反而洞窟本身是最大的看点,正门处的九层楼气势宏伟,大大小小的石窟镶嵌在石壁之上,高低错落。
月牙泉和鸣沙山反而就在市区边上。真正的月牙泉水位早已下降,比印象中小了许多。而为了要维持月牙泉的水位,另在旁边人工修筑了一个月牙状的湖,以此湖的水位形成压力保证月牙泉水位不再下降。月牙泉南岸又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鸣沙山上不时有当地人牵着骆驼招徕游客骑行,说真的,骆驼很臭很臭。我和X先生步行到鸣沙山顶坐下,望着远处。山下的月牙泉折射着金黄的日光,山脊弯弯曲曲的延伸到远方,耳边时而有驼铃声响起,很浪漫吧。而实际情况是山顶风力不小,吹的满嘴、满眼、满鼻子的沙子,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扯开头巾想说两句话,话未出口,沙子已钻了进来。所以说造型都是凹出来的,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留给我们玩耍的时间并不多,今天必须坐夜车赶往吐鲁番,票也还没买到。好在司机已经约好,赶上了火车。X先生再一次乐观过头了,依然只有站票两张,这一晚上又要在餐车度过了。
下周一见
注:佛教中飞天是乾闼婆和紧那罗。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