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里寻找春天
河南 张志华
今天我阅读了全国优秀班主任于洁老师的一篇文章《盐碱地里播种春天》。刚刚联想到我班上的小博事件,感受颇深。
于洁老师从温州班主任事件说起。可能由于相似的带班经历,所以于老师对于半路接班尤其是接了差班的老师充满共情和关切。她反复告诫带差班的老师,万不可崩溃。
从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我读出了于老师作为同道人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行的真切理解和切实的体恤。只有躬身入局、亲口尝梨的人,才真正理解个中的酸甜苦辣。于老师对那些问题学生的真实描述,对家长的苛责、家校的角力、教师群体中的孤岛、同事的不解以及管理层的道德绑架和非难等各种学校教师身上的真实样态的列举,无不让我们看到她“识得学校真面目,只缘就在此群中”。
说到同事间的不理解和小非议,我深有感受。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曾经教过一个叫小超的小学二年级的男生,外型胖胖的,长相虎头虎脑,嘴巴也很甜,不说学习,其实很可爱的。因为在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导致家长对在连续两个姐姐之后出生的他各种宠爱,甚至整个家族都对他另眼相待。他上学在本村上,当时的校长就是他的大娘,当时的村长就是他的大伯。他从上一年级就不想写字,学习上就是一个懒字当头。让人家写一个字那简直是比登天还难。我接手时已经是二年级。又刚到这个学校,于是抱着一个都不能掉队的信念,怀着满腔的热情,采取了各种办法、策略想激发他对学习对读书的兴趣。及时表扬法、师爱感化法、同伴带动法、故事引导法、游戏激趣法等等,我一直坚持孩子还真么小,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坚持就能改变。师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但现实是,一年后他对学习的热情并没有增加多少,他作业磨蹭不写的现状并没有显著改变。当时我如同祥林嫂一样在办公室里向同事们诉说自己对于这个孩子的痛心和棘手。
一个办公室老师说,我在操场上碰到人家小超,问人家在干什么,人家说在玩跳跳球,看上去好可爱呀!我听了心想,是呀,这不正是不提学习母慈子孝,一提学习,鸡飞狗跳么。如果在学校不说学习,那真的很多孩子都是有很多长处的。但作为学校学生,学习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机缘巧合,后来这位老师教到了这位小超同学,办公室里听到她再也没有说过小超可爱了。这就是“事非经过不知难,亲身下河知深浅”。
再说说来自管理层的非难和不解。我原来单位有一名资深班主任,临近退休,却因为家长向学校领导反映班主任处理学生问题不公,学校领导也武断认为凡是家长来访告状就是班主任工作不到位,这位一向工作认真的老班被气得当场晕倒,叫来120送医院抢救。期末,学校规定凡是有被上访、家长到校长处告状的老师,绩效积分都要扣分,相应的绩效工资也会扣除。尽管只有象征性的0.5分,扣除的只有十几元钱而已。但这位好强又执拗的老教师对领导对此事耿耿于怀,说什么也不在我们单位工作了。动用了各种关系,想了各种办法,在第二学期调到了另一个学校任教。我们都知道,打生不如练熟。如果不是心结难解,块垒难消,干嘛要走这一步呢?
在文字里除了看到于洁老师对我们教师同行的悲悯与共情,我更看到了一种英雄主义的悲壮与理想主义的精神困境。在读到于老师深夜修改学生作文时的涌现的撕裂感字眼时,我禁不住也泪水溢满眼眶。是啊,我们当下很多老师不都是如同这希腊神话中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在做着很多看似徒劳但又不忍心放下的努力。
我们好多在小学时期老师曾竭尽全力帮助他打好基础,尽可能提高成绩,让他多学一些,但由于真正的动力缺失,往往到了中学,这些孩子在学业上终归还是成就寥寥。于是,我们应该明白,有些人,天生不是学习的料,不能一把尺子量学生。我们只能做我们能做到,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不仅要有在瓦砾堆里也要寻找星星之火,在盐碱地上等待奇迹发芽的勇气,我们还要有让树成树,让花成花的豁达,更有在希望的田野上寻找春天的坚守。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生活中不让别人烦恼,那是一种慈悲,不如自己烦恼,那是一种智慧。
让我们记住于洁老师的谆谆教导:教师不是殉道者,投入真情值得赞美,适度“冷漠”走得更远。当连续遭遇学生问题时,不妨笑着自嘲:“今天演技可拿奥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