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洛阳有一个人,总想做官而一辈子都没遇到做官的机遇。时光如流水,几十年弹指一挥间。这个人眼看着自己头发已白,年纪老了,不禁黯然神伤。一天,他走在路上,不禁痛哭流涕起来。
有人看见他这般模样,感到很奇怪,于是走上前问他说:
“老丈,请问你为何如此伤心呢?”
这个人回答说:“我求官一辈子,却始终没有遇到过一次机会。眼看自己已这样老了,依然是一身布衣,再也不可能有做官的机会,所以我伤心痛哭。”
问他的人又说:“那么多求官的人都得到了官,你为什么却一次机会也没遇上呢?”
这个老人回答说:“我年轻时学的是文史,当我在这方面学有所成时出来求官,正好遇上君主偏爱任用有经验的老年人。我等了好多年,一直等到喜好任用老年人的君主去世后又出来求官,谁知继位的君主却是个喜爱武士的人,我又一次怀才不遇。于是,我改变主意,弃文学武。等我学武有成时,那个重视武艺的君主也去世了。现在继位的是一位年轻的君主,他喜欢提拔年轻人做官,而我,如今早已不年轻了。我的几十年光阴转瞬即逝,一辈子生不逢时,没有遇到一次做官的机会,这难道不是十分可悲的事吗?”说罢,他又哭起来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认准了某个远大目标,并且脚踏实地、始终不渝地去努力拼搏,总是有成功机会的。然而,一个人一受到挫折就改变志向,自然只会一事无成。
表面看,这个人确定够倒霉的了,空有一身才华却始终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但仔细想想,这事虽然与外界环境有关,但是最主要的是他忘了初心,没有坚持自己的长处和志向。在“求官”的道路上,采取投机取巧、投人所好的错误方法,以至于每次都错过了入选的机会。其实,这种所谓的“生不逢时”,有一大半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
不由得想到,类似这个人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不胜枚举。当高校开始扩招时,百分之七八十的孩子都去读大学了,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种技术学校几乎无人问津。等到他们毕业之后,很多人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职业。许多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中低层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操作员工,却无处去找。看到在此之前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就有一份“理想”的工作,于是有人叹息自己“生不逢时”。
对此,你能说这些大学生,生不逢时吗?时代让他们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另一方面社会和企业现在急需一批中低层的管理及技术操作人才,却无处去找。如果当初大家都不往一个独木桥上去抢,就不会造成后来无业可就的结果。
纵观日本和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许多人从中学毕业就开始分流,那些搞科学研究和人文科学的高端人才始终是社会中的少数,而多数人开始进入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正是社会按照这种高中低的梯次结构培养人才,才使社会人才呈现出多样性,从而很好的滿足了社会和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而且,无论从社会舆论还是人们的价值取向上,对在社会中低层工作的人都十分尊重,没有人歧视他们,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也大多数达到了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准。
于是,大学仍然随便读,但是许多人却根据自身的资质而选择了不读。于是把有限的资源留给了那些更适合读书和搞研究的人,而更多的人则选择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业,让职业理想与人生理想实现了合谐的统一,而不是看什么赚钱干什么,看什么有“面子”干什么吗?
人生逢不逢时,除了选定目标后的不懈努力,还要看社会舆论怎样去引导。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管理体系,会让大多数人怀才而遇,生而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