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典典的蟹妈
人类所具有的东西动物不会一点没有,动物所具有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人类所分享。既然动物都是有情有欲的生灵,只不过同我们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因此它们理所当然地应有自己的权利。—— 加拿大作家 E. T. 西顿
说起动物小说,父母们一般都会为孩子首选国内的沈石溪作品。作为中国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用煽情甚至滥情的笔调几乎写遍了地球上现有的各种动物。然而,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与大自然中的真实动物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所表现的只是作者想象的披着动物外衣的人类社会。
真正的世界动物小说大王当属加拿大的E.T.西顿,他的动物小说《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动物小说。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作家。
E. T. 西顿,1860年出生于英国,六岁时随家人来到加拿大定居。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喜欢研究大自然中的飞禽走兽,长大后成为了著名的博物学家和作家。他根据成长经历中对动物的科学观察和深刻认识,陆续创作出大量的写实动物故事,并于1898年以《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为名出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财务自由,并赢得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友谊。
这就是著名的《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其中的动物是地地道道的动物,不再是徒具动物外形的人,但也不是仅受本能支配的机械似的动物,而是具有理智的生灵。这种理智不是人那样的理智,却有着比人的理智更为扎心的力量。这些动物不再像童话故事里那样披着人皮说着人话,而是与人类地位平等、有着独立个性的野生动物。它们与人类同生在一个地球上,毕生都在与人类争取同等的生存权利,包括爱与自由。
本书一共选编了八个故事,每个故事对应着一种动物。读这本书的感觉并不轻松,因为每个故事的结局都是一个以死亡为代表的悲剧。当然,仅仅死亡不是悲剧,那些为了爱与自由而主动选择的死亡,才具有痛彻人心的悲剧力量。下面我将选取其中三个故事,加以阐述。
1. 《喀伦坡狼王洛波》:伴侣之爱,生死相随。
在新墨西哥州北部的喀伦坡,生活着一群野狼,首领是灰狼洛波。在洛波的率领下,这群狼四处捕杀当地牧民们的牛羊,每天至少杀死一头牛,只吃自己杀死的新鲜的肉,从不吃腐烂的肉,也不吃牧民们下过毒的肉。洛波嗅觉最灵敏,总能让大家巧妙地避开牧民们布设的毒药、炸药和捕狼机。
牧民们对以洛波为首的野狼们恨之入骨,想尽一切办法来捕杀,但每次都被洛波轻松识破。牧民们终于明白,擒贼必须先擒王。要想攻破一个堡垒,得先找到最薄弱的地方。对于洛波而言,它的软肋就是手下团队中的配偶——白狼白姐。
如果不站在人类的道德高度上评判,洛波就是狼群中的英雄。有担当,有情义,令人钦佩。但是,跟人一样,英雄也有过不去的关。“英雄独自一身时,总是所向无敌,但却由于可信的同盟者的轻率而死于非命。”
牧民们最终使用捕狼机捕到了洛波的配偶白姐,他们毫不留情地杀死并带走了白姐。洛波只知白姐被抓,却不知白姐已死。它心急如焚,一下子乱了方寸,不再像以前那样谨慎,不顾一切,多次冒险前去搭救。牧民们在放白姐尸体的房屋周围密密麻麻地布设了捕狼机,并在捕狼机上涂抹了白姐的爪印。
结果,洛波也被捕狼机捕获。在经过多次挣扎发现逃跑无望的时候,洛波停止了反抗。耗尽了力气,失去了自由,多次呼唤配偶和同伴却没有回应,洛波恢复了理智,彻底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可是已经晚了。它很伤心,拒绝吃喝,躺在捕狼机旁,很快平静地死去了。
洛波的死,像英雄一样悲壮。洛波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保持了应有的尊严。它的尸体最终和白姐的尸体放到了一起,生死相随,也算是没有遗憾了。只是,作为一个昔日的英雄,它死得多少有些心有不甘。
2. 《泉原狐》:亲子之爱,为了自由。
狐狸一家生活在泉水叮咚的大森林中。狐狸爸爸负责从牧民处偷捕活鸡,狐狸妈妈负责用捕来的活鸡培养四只小狐狸的捕猎能力,一家六口生活得其乐融融。
如果两只老狐狸仅仅靠捕捉大森林中的土拨鼠和田鼠过活,不去招惹牧民们,或许它们一家后面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但是,可能土拨鼠和田鼠的数量不足以养活它们一家,两只老狐狸才铤而走险去偷捕活鸡,而且随着小狐狸们的成长,偷捕次数越来越多,直到被牧民们发现并跟踪到大森林中。
狐狸爸爸在一次偷鸡中不幸被猎枪打死了。不仅如此,牧民们还跟着狐狸爸爸的踪迹找到了狐狸窝,他们从狐狸窝里挖出了四只小狐狸,当场弄死三只并用土掩埋起来,然后带走了一只活的小狐狸。狐狸妈妈在附近隐蔽处眼睁睁地看着,却因为有猎狗在场而无法靠近。
人们走后,悲痛的狐狸妈妈先把死去的三只小狐狸逐个挖出来,舔净它们身上的泥土,把狐狸爸爸用命换来的鸡放在三只小狐狸身边,然后决绝地离去,再也没有回来。
狐狸妈妈首先展开报复行动,在火车马上到来之前,把咬死小狐狸的猎狗引到铁路桥上,自己超速跑过铁路桥,让后面开过来的火车把无处躲藏的猎狗撞得粉身碎骨。
接下来,狐狸妈妈去救被捕的小狐狸,可惜她连续三次营救都没有成功,因为小狐狸被铁链锁着,走不出铁链的长度。狐狸妈妈无可奈何,只好把带来的刚咬死还热乎乎的田鼠放在小狐狸身边,绝望地离去。
狐狸妈妈最后一次来救小狐狸的时候,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小狐狸吃下后,悲惨地死去了。那是猎人们扔在森林中的一块有毒饵料。狐狸妈妈亲眼看着最后一个孩子死去后,离开了一家人曾经幸福生活过的大森林,不知所终。
狐狸妈妈是一位理智到近乎冷酷的妈妈,她不愿看到孩子受到束缚,不得不尽力抑制内心的母爱,引导孩子走向唯一敞开的自由之门——死亡。如果这也是一种亲子之爱,不得不说,这种爱让人悲痛欲绝。或许,这就是动物的天性吧。
由此,我不禁想起屠格涅夫的《麻雀》,那里面提到的老麻雀在小麻雀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刻,勇敢面对猎狗,视死如归。屠格涅夫为此称赞老麻雀,“爱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爱,才能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听上去,老麻雀比狐狸妈妈似乎更有人情味,但细细品来,多少有些违背动物天性的不真实感。其实,无论狐狸妈妈还是老麻雀,它们对孩子的爱都是出于本能,自由才是它们的底限。
3. 《溜蹄的野马》:不自由,毋宁死。
这是一匹在草原上自由奔跑的野马。在当地人眼里,野马就是天生的赛马。更何况,这匹黑色的野马外形俊美,体格健壮,吸引了牧民们二十多匹牧马紧紧追随。黑野马带着它的二十多个妻妾在草原上四处逍遥的时候,牧民们正在密谋如何捕捉它。
由于是悬赏捕捉,牧民们带着自家的马和猎狗分批轮番追踪黑野马,不给它喘息的机会。但是,无论他们怎样换人换马追踪,黑野马总是在他们前方,与他们保持着固定不变的距离。随着赏金一路飙升,参与追捕野马的人越来越多。追随黑野马的二十多匹牧马被驱散了,只剩下黑野马在草原上独自前行。
当追捕者累趴下五个,所骑的马累死八匹的时候,黑野马终于被追上了。其实,若不是人们在最后关头放出一匹驯养的母马做诱饵,黑野马也不会放慢脚步。当被人套住,即将烙上表示失去自由的钢印时,黑野马顿时醒悟过来,它猛然挣脱束缚,疯狂地冲上悬崖,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
在这篇故事里,西顿以多少有些夸张的笔墨渲染了一匹野马对于自由的珍视,用野马的视角表现了动物对于人类的藐视。就像前面两篇故事中的野狼和狐狸一样,野马也有对于同类的爱,对于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但是在自由面前,它连生命都宁可舍弃,遑论其他。这一点恰好验证了野生动物界最重要的法则:不自由,毋宁死。
总之,“野生动物没有一个是老死的。它的一生迟早都有一种悲惨的结局。问题只是它能和它的敌人对抗多久。”
这就是西顿笔下的野生动物,它们是真实到令人钦佩的动物,远远不是我们在动画片中看到的那些披着人皮说着人话的可笑动物。这样的野生动物一生艰难,它们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和人类抗争。从这一点来讲,它们与人类相似,只不过人类不像它们那样有所敬畏。人类为了利益可以舍弃自由,甚至相互残杀,其实不如动物。让我们在读这本书的同时,好好学习一下动物身上的高贵品质吧。
最后,建议妈妈们不要只给孩子看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了。网上曾经有个热帖,“你的孩子是充话费送的吗?竟然给他看沈石溪的小说!”言辞虽然偏激,但其中表明的态度不言而喻。我们不应让孩子过度沉迷于童话般拟人化的动物小说,对动物产生像人一样的错觉,甚至发展到如同沃纳·赫尔佐格导演的纪录片《灰熊人》里面那个狂热的动物保护主义者那样,以不设防的态度对待灰熊,最终却被灰熊残忍地吃掉。孩子们有权利阅读更优秀的严肃认真、符合自然规律的动物文学书,这样才能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与动物和谐相处。
有关动物的建议阅读书单:
俄罗斯作家普里什文《孩子们和野鸭子》
俄罗斯作家维·比安基《雪地追踪》
英国作家吉卜林《丛林之书》
中国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鬼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