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就能自律吗?
没有,拖延和懒惰才是人的天性。
为什么呢? 因为懒惰和拖延症,是和人的大脑结构息息相关的。
在诺贝尔获奖者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 在他的神书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里面讲得很清楚,人有两个系统,系统一(system I)和系统二(system II )。
系统一是关于你生存和繁殖基本动物性的系统。它快捷强大,让你不可抵抗。
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它的作用就是让你得到“迅速的满足” (instant gratification )。从大脑结构来说,系统一主要是在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如图 1 所示),这个系统掌管感情和奖励回路。它促进你吃喝玩乐,帮助你节省能量,并且在你吃喝玩乐的时候大量释放多巴胺,让你非常快乐。
系统二,是我们经过数百万年进化,产生的理性的思考决策系统。它主要位于大脑的前叶(如图 2)。它告诉我们人生要有目的,要有贡献,要做一些艰难的事情,要在死线(deadline)之前交作业等等。
所以说,我们拖延的,都是令我们得不到迅速满足,不那么愉悦的东西。想想你在拖延什么?你不会拖延和好友的聚会,不会拖延和帅哥的约会,不会拖延出去买漂亮的裙子。你若爱唱歌,你会拖延唱歌吗?你若爱美食,你会拖延吃饭吗?你若爱守财,你会拖延数钱吗?
你拖延的是那些不能马上给你满足的东西。比如说你现在上网玩游戏看视频 查微薄看抖音,马上就会带来愉悦感。但是如果你为了准备英语考试好好学习,可能几个月之后才能看到成果;你为了考一个好大学,也要几年之后才能看到成果。
事实上,人类想做事情的动力,是随着能得到奖赏的时间长度,呈指数型下降的。 也就是说,马上就可以吃到嘴边的食物,马上就可以发到网上的自拍,比几个月努力之后才能得到带来的动力强大得多。
从这个角度讲,只要我们对自己不加控制,很快就能成为一事无成的大懒蛋。 这种一事无成和对自己无法控制,不是真正的放松。它会带来极度的焦虑,自责和罪恶感。可以说,懒得心安理得,拖延得放松开心的人很少。
绝大多数拖延症患者都会常常陷入自责,自责之后又拖延,拖延之后又有罪恶感,罪恶感之后又再拖延的恶性循环中。
可问题是,如果现在的学习,在没有体会到乐趣时,又怎么能做到自律的学习呢?
有没有可以帮助建立自律的因素呢?
当然有,那就是秩序感。
秩序感:秩序感是人最初的内在逻辑,是一种生命需要, 也是可以帮助建立自律的因素。
秩序感包括有序感和无序感两种状态,即我们日常生活常说的“整齐”和“混乱”。
许多研究发现日常生活环境中,感受到的秩序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和外在行为。
整洁有序的环境,能够使人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如不冲动购物)和表现出更多的,道德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评价;
而混乱无序的环境则总是与打破规则或违背习惯相关,常常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
最著名的是“破窗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在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的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混乱的一个纽约社区。停在混乱社区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她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这个理论在生活中我们其实常常见到,比如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如果我们将环境从无序变成有序,是否会影响人的行为呢?
我在4月份曾经给一个朋友家里做上门整理,她家里有2个孩子,大宝上小学5年级,小宝上幼儿园,现在给大家看的图片是整理前的照片,朋友家虽然是新房才入住半年,但因为物品没有好好整理,整个房间非常的杂乱,空间的规划和物品的收纳都是错位的,所以,你们会看到大宝在餐厅的大桌子上做作业,书本,文具会摊一桌,甚至和饭菜混放,这样无序的环境下,大宝经常会到处去找她的笔,找她的作业本,做作业也非常的拖拉,每天放学回家,她和妈妈都会为这些事情闹得不可开交,她妈觉得女儿每天都在浪费时间,找借口磨蹭做作业,大宝要是找不到笔,就会不停要钱去买笔。反正,每天都是鸡飞狗跳。
before
after
这是整理之后,当环境被整理一新,所有物品都能按照家人的需求做到规划和整理收纳时,她们的行为真的发生了改变。
那天,我让大宝参与了书房的整理,因为只有自己整理过后才知道物品在哪里,才会知道从哪里拿的还到哪里去,才会知道整理后的清爽感觉是这么好。
当她参与了这个过程,亲手把环境从无序整理成有序之后,不用妈妈说,她自觉到书房学习,
当她所有的笔都被分类放到笔袋,她才知道她有多少笔,然后她跟妈妈说,再也不用买笔了,她妈妈才知道,以前是女儿找不到笔才不得不去买笔。
所以,当我们改变了外在的混乱环境,帮孩子逐步建立内在的秩序感时,自律的行为会伴随着发生。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我的女儿的,我的女儿从上小学的第一天,书包都是自己整理,开学的第一个星期经常会丢三落四,不是语文书没有带,就是笔袋没带,但是一周后,形成了自己的秩序感,知道要看课表,要检查书包,忘带东西,老师会批评。现在她上二年级,除了书包外,还管理自己的玩具、书籍。知道从哪里拿的还到哪里去,保持有序的环境,长期坚持这些规则,其实就形成了自律。
有序的环境,同样对成人也是有影响的,正如这个案例,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一个学员的电脑文件夹分类,整理前,从这个文件夹的分布和命名就知道她的工作做得会比较吃力,她也说,经常会找不到自己的文件放在哪一个文件夹了,来了文件,也没有有规律的存放,导致了整个文件夹系统非常混乱,在我和沟通完,整理后,从文件夹的分布和命名,我们可以感受她的秩序感已经被建立了,她非常愿意按照新的文件夹来整理和分类文件。后期在我跟踪结果时,她就是一直保持这样的清爽分类。所以,人的行为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那我们怎么能够形成自己的秩序感呢?
我有3点建议:
1.保持生活学习环境整洁有序。
把家里属于自己的空间整理清楚,为自己创造一个干净整齐的生活环境,定时清除不必要的东西,分门别类整理物品。让环境从无序到有序,杂乱到整齐,看到整洁有序的环境,你的内在秩序感会被建立起来,自律的行为也会随之而来。
2.建立有规律的常规程序。
有意识地制定一套常规程序,让一天的生活井井有条,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什么事情按照什么顺序去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有秩序的反复实践中,自律的能力将被稳固下来。
3.养成整理的习惯。
整理就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无论是我们的家居环境、还是学习的信息、还是大脑的思维,都需要保持有序的状态,我们才不会被“混乱”干扰。
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才能守住我们的秩序感,才能持续自律。
自律才能带来自由,你有多自律,你就有多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