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衡量一件事物是否值得去做,不是看它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而是看事物本身在生活中的意义。那些能让人类越来越进步,让世界越来越美好的事物,即使初期不被众人理解,但也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奋斗。
为利益做事,我们能够功成名就;为兴趣做事,我们能够心生愉悦;但为意义而做事,我们则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丰裕的精神财富。也许,我们正经历着西方社会也曾经历的“现代性之隐忧”:
1、社会价值标准混乱
2、诚信危机(各个角落弥漫着不信任)
3、人生意义迷失
如何突破“现实限制”?在世俗和精神上找到信仰和自在?是我一直以来的思索与寻觅。
因为对美的极致追求,所以对纯洁和神圣有着天生的强烈需求。导致自己成为一名探索者,被一些诚挚的信念所驱使,渴望将生命的奥秘一览无余。始终坚信:真、善、美是构成人类理想的黄金三角——它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精神文明的重建,也许需要我们摒弃曾经蛮横暴虐的惯例习俗,让“以自我为中心”的动机不再占统治地位,心灵接受洗礼而渐渐柔软,愿意接受每一种高尚的指引。
二战时期,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在圣彼得堡通过无限电,朗诵诗歌的事例常常让我心潮澎湃。当时,那里的食物已经非常匮乏,街上甚至出现了兜售人肉的情形,而女诗人试图利用语言和美丽的力量来帮助同胞获得提升。
可以想象她在拼尽全力,希望那些饥肠辘辘的人们相信这世上仍有神圣与庄严的存在。
在东非地区,由于饥饿,伊克人已经达到灭绝人性的程度,人们吃饭时会远离家人以避免与他们分享食物;撬开老人的嘴,将他们还未咽下的食物抢夺过来已成为一种惯例。饥饿已将他们身为人类的尊严消失殆尽。
然而,陷入绝境的生命并非总是任由沉沦。维克多.弗兰克这位“意义疗法”之父,在纳粹集中营羁押期间,记述了下面这段话:
那些被关在集中营的“罪犯”会永远铭记一些人——他们穿过阴暗的牢房去安慰他人,还将最后一块面包无私分享。他们人数不多,始终傲然独守着自己作为“人”存在的尊严与自由。
这些文字的记录让我们坚信了生命的神圣与美好.
那么多的优秀灵魂,像标杆一样矗立在前方。警示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要保持对美好的永恒关注。
人类永远是依靠集体行为而获得成长和繁荣的。所以一直寻找着组织,寻觅着合作伙伴。2017,随着越来越多次地走进——存活了十几年的企业,在和老总们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流中,灵魂感觉不再孤单。
我是一个坚定的环境论者,相信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人的成长方式、价值观以及其看待世界的多数想法,都来自于你的周边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一些有官方背景的人,利用权利、人脉与垄断的信息资源,可以赚到第一桶金;而一些会思变的人,利用钻空子,做些小生意也能慢慢发家;当然,百花齐放的日子里,也有人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发财致富。
而后,这一批最早的有钱人,在生理及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会不知不觉开始寻求某种具有“意义”的东西。它不再是物质“量”的增加,而是一种生命“质”的要求。他们用各种方法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不用蛮力就能改变别人的东西。它能将我们的心灵禀赋,塑造得不再粗鄙,让生命在教育与美德的指导下,完成人格意义上的成功。
人格意义上的成功和社会意义上的成功是不同的。马克思指出:“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出色的商人,但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伟人。”
人格意义上的成功,主要看他是否已经超越了自我。比如,很多人刚开始创业的动机是“想要成为有钱人”、“想要住大房子”、“想要坐高级轿车”、“想要娶个漂亮的老婆”……人们本能的把“自己”放在了优先顺序的第一位。但在经营的过程中,当他感知认识到“是有了众人的支持才有了现在的自己”时,原先的动机(仅满足自己的愿望)就会逐渐消失,灵魂深处“播种、培育”的那种纯粹的动机就会开始觉醒。
文化的目的不是让人变得强壮与聪明,而是让人向上积极发展,表现出一种比较高的格调出来,从而不屑于为蝇蝇小利而算计。
当宋总分享团队的老总们卖房卖车都去投资亚麻籽在加拿大开发的故事时,当他讲基因片段受损及突变时;当湖北黄袍山的赵总告诉我“要打造民族品牌”时;当花总告知中国的山茶油出口欧洲市场是国内市面3倍以上价格时;当高总把真正的营养团膳带到富士康、康佳时;祈和、齐善、氢爱天下、爸爸的粮仓……当越来越多的老总们开始加入队伍的行列,我们形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携手去完成一个伟大的事业——健康复兴。
超凡脱俗者的表现形式一定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相反,他们是一群真实生动、全情投入、乐于展现自己、珍惜当下、幽默风趣、随遇而安、平和安详的群体。
他们非常清晰生命的价值、意义与目标,如同宋总所说:“我们走在时代的前沿,战斗在营养第一线,用我们自己的产品,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描述的人生奋斗三重境界:
第一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想当我们一起养老时,坐在摇椅上回忆起这段“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光辉岁月,一定是觉得“此生无憾”。
——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