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重新查阅资料,反复构思之后,完完全全推翻前一篇重写向秀。为了情节与质量,更新会变慢,见谅)
距山阳七十余里外,有城名“河内”,城中一村落,曰为“向家村”。
瀑布飞流,绿柳荫荫,一间茅屋落于幽幽山谷之中,背倚青山,向西有菜园几亩,向东种良田数倾,自是适意去处。
茅屋内一书案、一卧榻,其余简洁案几箱箧而已。仆役四人,居所与族人相距不过半里。余不才向秀,居于此间,阅上古之书,专研老庄之道,浇菜灌园锄地以谋生计。
余不慕奢靡,素好老庄。或穿行林间,或登高望远,听瀑布流泉,观山林野趣,参悟老庄之道。随身携一翠绿圆润竹笛,兴起之至吹笛与山间妙声相应。
一日余兴致大起入得深林,却见一处前所未见:清幽山谷中百丈大树拔地而起,华盖所覆几乎能容千余人,泉水环绕,清凉沁人,几尾银鱼游的畅快。
日光从树叶缝隙下映,可见树下红顶人参、棕盖灵芝、蓝紫萱草遍地如织毯,菟丝、藤黄相交缠绕似摇床,垂杨柳嫩枝如帘幔。
树下还散布大小扁石,白者如玉,青者似璧,如卧榻案几,坐之毫无凉意。草丛中野兔窜跳,远处鹿鸣呦呦,近处泉水潺潺,余恍然如入仙境。
忽闻得一声鸟雀哀鸣,直冲落在余衣袍之上,惊而细观之,乃一碧蓝小鸟,玄喙红足,约莫三寸长短,双目紧阖,一足伤重。余怜惜幼小伤重,带回茅屋医治。此雀儿颇通人性,无离群之哀色,余吹笛自娱,此鸟清啼相和,奇哉妙也。
时日渐逝,蓝雀儿的伤慢慢愈合,能跳善飞,余念及其自然之性,当归于自然,与之作别。蓝雀儿啄余手三下,清啼一声,直飞云端。余吹笛赠之。
青山绿水又复几月,向家家童携一纸文章来报,乃谯国名士稽叔夜之《养生论》。日前叔夜入洛,世人皆惊于其姿态恍然若仙,清谈高山仰止,众玄学学生皆羡其风骚,慕其玄学大成,谓之神人。
余取《养生论》观之。
此人文质斐然,领悟颇深,当世之少见,余已生爱才之意。但论证内容尚有瑕疵,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方能得老庄大境界。思及此,余铺纸墨墨,游龙走蛇,不日做得《难稽叔夜养生论》,欲发稽叔夜高致也,其意如下:
康以为“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平和。”舍弃功名利禄,不沾美味声色,不为外界所惑,不为情欲所累,以此养生长年。
而余以为,人受形于造化,与万物并存,有生之最灵者也,有生则有性,称情则自然,若绝欲而置身世外,生有何贵?
且嗜欲,好荣恶辱、好逸恶劳,皆乃人之本性,富贵却是天地之情。崇贵则会吸引人行义天下,尚富则会聚集人才。如果因为见过富贵导致悲剧的事情,就开始惧怕躲避富贵,就如同因噎废食一样偏激了。
人食五谷,见五色,听五声,感而思室,饥而求食,是自然天性。若不食五味,不识美色,心中欲火燃烧,心情必定郁闷不畅,以此调养和气,未之闻也。
若如康所云,导养得理则可“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然而余以为,古之圣人如同尧舜孔周,穷理尽性,却上获百年,下者七十,岂非疏于导养所致?可见寿命自有定数,非人力所能增加。
最终如果背离人的自然欲望去学习抑制情欲的养生之术,只会失去一切欢乐而默默忍受精神痛苦,以此希翼长寿,好比无丧素食,无罪监禁,长生且犹无欢,况以短生守之?
收笔落款,余令家童代为送往洛阳传阅,若叔夜善思,定能得我之意,不日定当有高作问世,余荷锄灌园去也!
河内主簿山涛,字巨源,豪爽快意,待人甚厚,与余之来往颇多。公务清闲之时,常与余同游山林,畅谈老庄,论家国之事。
《难稽叔夜养生论》自经洛阳传开,声望颇高,与嵇叔夜《养生论》不相上下。巨源兄近日飞鸽传书与我,字间有邀我同去谯国山阳,访嵇康住处之意。
正担水过桥,听的一声:“山家,可借饮一口水?”,声低沉有力,语带调侃。余心下了然,回头果见是巨源兄前来,便笑答道:“自是可借,但为弟家中无水有酒,壮士可怕饮醉而归?”“爽哉妙哉!定是不醉不归!”二人不禁相视大笑。
余与山涛兄坐于房内桌前,更盏换碟,斟酒谈笑,酒菜渐少,不觉月上梢头。酒意正酣时,山涛兄按住我酒盏,正色问道:“为兄前几日所提山阳之行,子期考虑得如何?”
对于此事,余胸中早有定夺,山涛兄既又再提起,便坦言相告道:“稽叔夜之才,天下少有,其人之性,如金从革。老庄之学其意深厚,弟今参悟尚浅。竹林众人皆非池中物,老庄玄学无一不精通,能深思辨方得大智。弟愿与兄前往。”
听完余此番陈述,山涛兄眼中带上了碎屑星光,他为自己斟满酒,与余碰盏,声音低沉而有力:“为兄敬子期,共赴竹林游!”碰盏一饮而尽。
行路二日,方抵山阳。
傍晚时刚入山阳县城内,余二人商议先于城内旅店休息一夜,清晨再拜访竹林一众。临江码头处有一座二层小木楼,楼前几棵垂杨柳,店外横梁所挂旌旗随微风飘动,上书“静灵阁”三字。
下期预告:向秀遇见了生命中最珍贵的友人,一起在竹林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后来却在奸人设计下痛失挚友,心如死灰的他将会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