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时间又到一年年底了,按理又是总结的日子。此刻,发着呆想想,用另一种方式来写这一年吧。
今天和人聊天顺手推荐了一本书,推荐完了,自己忍不住捡起来看看。第一次看时应该是10年前了,现在看时才觉得懵懵懂懂的,看清了一点。之前,我只看到书中的技巧。现在终于能从书里看到鲜活的人了。作者仿佛对我说,重新介绍一下自己吧。是的,重新介绍一下自己吧。
在书的开篇,她写了一篇专门给自己的老师的文章。她这样说,有一次她写书时向老师抱怨:“老师,我不知道我写书有没有人看,我好像在写没人会打开的书。” 老师说:“不会呀,你写的书,老师都有看,而且是每个字都看,所以你要继续写,只是老师的眼睛越来越不行了,以后可不可以请出版社把字放大一点?”她在书中记叙道:“老师到去世前都是我最忠实的读者,只要求我把字放大一点。”
这个故事放在了开篇的位置,看着像感谢信一样。但我知道,放在那里,不仅仅是感恩。因为,在心里,那是最重要。
有一次,一个朋友抱怨说,过得很辛苦,熬了很久。终于忍受不住的爆发了。家人却说,没什么大不了,忍一忍吧,大家都过得不容易。这样的话,说出来,伤了人,说话的人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家人可能”心疼“他,期望他冷静了,把烦劳放下。但这一厢情愿未免像成年人之间的蒙眼游戏;蒙住眼,于是就看不见了,就心安了?.......我以为“眼不见为净”这门功夫只能自己修,别人教不了,也未必真有能力教。在人孤独无助的时候,靠什么支撑着呢?如果意志力和韧性有上限的话,那么上限以外的部分应该是身后的信任了吧。一根鹅毛能压倒骆驼,那么只一个看着你背影远行的眼神,也能让人坚持到生命的尽头。这样的人,未必是你最亲的人,这不可强求。人与人境界不同,若他们用“执着”伤了你,叹一口气,慈悲以对吧。你赐我老拳,我奉以泪眼微笑。
再这样写下去,可能又会引起更多误解了。所以我要回来把那本书开篇的故事写完。得有个答案对不?那么,能陪伴着你,在你身后慈悲地看着你,相信你就像相信他/她自己一样的人是谁呢?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有一天你会遇到的这样的人。他/她大概会用这样的口吻说着话:“我要对你讲我的生命,我要趁我还能讲的时候跟你说清楚......研究我缓慢步向死亡,观察我身上发生的事,和我一道学习。”这样的人,就是他/她了。
用一段对话,把即将走完的一年化为一笔清单,结算掉吧。这段话出现在纪伯伦的《先知》中,当有人问:“请告诉我一些学习的事。”他说:“因为你问,所以我回答。但是要记住,我一方面在回答,同时我也跟你一样在听。”
2015年,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