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愚孝》(13)
引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感动天,董永娶仙”,大概中华民族以孝治天下,由来已久。历史上更是举孝廉以为官,我不否认有些感恩父母的孝道在里面,但是多数时候仍然是伪孝和愚孝。因为要有孝廉的名声,所以搞伪孝;因为父母家长制,所以子女不得不搞愚孝。
二十四愚孝之“戏彩娱亲”
此故事主人公为老莱子(约BC599年一约BC479年),人物存疑,有人说就是指老子。但是《史记》说老子家在楚国鹿邑,而这个老莱子家在楚国荆门。
相传老莱子事亲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斓衣,作婴儿戏。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老莱子父母更是长寿得吓人,起码八十五左右了。不知真假,但是那么久远的事情,也考察不清楚了。
这个老莱子十分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譬如黄莺斑鸠等。
老莱子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叫得真动听!”
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也非常高兴。老莱其实也不小了,也已过70岁了。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着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
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话说春秋时礼坏乐崩,基本上不可能还有多少忠孝节义了,同时期的思想家们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孔子无疑时树立起来周礼的第一人,所以开始大量提倡忠孝节义,老莱子(不管是不是老子)作为隐士的杰出代表,也同时提倡要孝顺,同时也提出来道家学派的诸多学说。
皇甫谧《高士传》记载:老莱子曰:「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
他意思说鸟兽是个好东西啊,皮毛可以做衣服御寒,尸体可以做食物供人引用。这种人兽和谐共处的大自然和谐之态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尸子》卷下引《老莱子》记载: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同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
这段话也很有哲学道理,意思是说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好比寄存在这房间里的某个东西一样。寄养的人,大家聚集在一起的动物。古话说死去的人也是聚在一起的动物,简称为“归人”,人活着的时候能自我生存得很好,死了也就没有了。
倘若死亡什么都没有了的话,人活着其实很短暂啊,珍惜生命和时间啊!时间过得很快啊!
这一段从生死讨论到珍惜时间和生命,所以这个思想还是很有时代的进步性的。
《孔丛子.抗志篇》记载:子思见老莱子,老莱子闻穆公将相子思。老莱子曰:「若子事君,将何以为乎?」子思曰:「顺吾性情,以道辅之,无死亡焉。」老莱子曰:「不可顺子之性也,子性刚而傲,不肖又且无所死亡,非人臣也。」子思曰:「不肖固人之所傲也。事君,道行言听,何所死亡。道不行,言不听,则亦不能事君,所谓无死亡也。」老莱子曰:「齿坚易蔽,舌柔常存。」子思曰:「吾不能为舌,故不能事君。」
这一段最有意思,子思(BC483-BC402)拜见老莱子,老莱子听说鲁穆公(约BC450-BC377)将要任命子思为宰相。
老莱子问子思:“子思呀,你要当大官了,你想怎么做呢?”子思回答:“顺从我的性情,用道义辅佐君主,就没有危险。”
老莱子说:“不能按照你的性情来呀!你刚强而傲气,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而且还无所畏惧,这都不是做人臣的好秉性。”子思说:“人要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事君只有遵从道义,怕死什么都干不成。”
老莱子说:“齿非常坚利,却很容易损坏,舌头比较柔软,比牙齿的寿命长多了。”牙子思恍然大悟,说道:“我做不了舌头,我性格刚强,看来我侍奉不成君主了!”
从这里看出来,子思的性格多少有些愣头青,也许这是年轻时候回答老莱子的问话,到老的时候才写的那部《中庸》。
《战国策·楚策四》记载“或谓齐黄曰:公不闻老莱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以齿之坚也,六十而尽相靡也。”
意思是说“你没听说过老莱子教导孔子吗?让人看牙齿的坚利,可六十岁就全掉光了。”
古人把子思记错写成了他爷爷孔子,我们倒是不用太纠结。不过从老莱子和孔子门下的谈话可以看出,两派最初还是很和谐的。
所以,儒家把老莱子的至孝故事宣扬一下完全是在理。毕竟文人互相吹捧一下子嘛!
不论如何,孔门后代把老莱子的至孝及其他故事记录了下来,到了汉代刘向写《列女传》时,就把老莱妻作为贤妇代表人物。
《后汉书》注引《列女传》曰: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作婴儿自娱,着五采斒斓衣裳,取桨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鶵鸟于亲侧。
看来这个故事,第一个传下来的南北朝时南齐的范晔写的《后汉书》。我们去看刘向的《列女传·楚老莱妻》,通篇并无写到父母,到了范晔就来这么一段至孝故事。
究竟是楚地传说,被范晔听到了,还是为了服从九品中正制而编的教化百姓故事,就值得推敲了。反正,不管如何,这个老莱子至孝故事,都成了封建统治者可以利用的工具。
放到现代,一个70岁的老人还要扮作孩子去讨父母欢心,这是不可想象的。反正我没见过,倘若有,我觉得这对父母应该也是那种明事理开明的老人,否则从心理学角度讲,也没可能子女能够长期忍受父母的不平等压迫。
也并非没有那种多年父子母女成为兄弟姐妹的,到达这种境界倒是极有可能成为老莱子这种关系。
然而,人生而平等,不论古今,老莱子能孝父母到达这种境界,一定是他父母相应的做到了把他平等看待,而不是把子女当做是父母的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