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德小姐其实是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 有时像笼子里的困兽 家庭 学校 还有同侪的对比 都压着自己喘不过气 为了冲破层层枷锁 在笼子里撞的头破血流 哭天抢地喊着 你们毁了我的生活 不知自己属于哪里 也不知道要前往何方 唯一知道的只是——我需要逃离 就跟鱼想冲破冰封的湖面透口气一样迫切
伯德小姐是个很有腔调的女生 她在学校里抹掉了自己真实姓名 称自己是“Lady Bird”这听起来有板有眼的名字 在Claire isMolly Ann 这些在任何一所美国高中都可能会听到的名字里显得尤为突兀
正是这种突兀感构成了一种反讽 lady表现了身份的高贵 而bird象征自由 实际上 伯德小姐既不“高贵”也不“自由”
伯德小姐是这所私立学校里真正的穷孩子 她称自己的家在铁轨旁错误的一旁 因为正确的一边住的是家里有大浴缸的富孩子 她不惜扭曲自己 扮演mean girl角色混进富孩子的圈子 她身上充满了阶级身份焦虑
为了摆脱小镇压抑的氛围 伯德小姐想去东海岸读书 可是家里经济条件捉襟见肘 而她的成绩也差强人意 去理想的学校读书近乎天方夜谭
甚至在家 她也因时常和母亲的敌对关系 痛苦万分 她很爱她的母亲 正如她的母亲很爱她一样 可是母女之间的交流永远找不到合适的话语 明明是关心 明明是深沉而热切的爱 可话到嘴边却化成利刃 刀刀见血
躁动的青春期 总少不了莽莽撞撞的爱情 伯德小姐谈了两场谈不上是美好回忆的恋爱 初恋是跟一个恐于出柜的,拿她打掩护的小gay 第二段恋爱是外表魅力四射但是实际私生活糜烂的乐队主唱 两段仓促的感情 都草草收场
伯德小姐认为自己每天都在struggle 可是谁又不是呢
父亲几近失业 却要硬着头皮答应女儿的要求——去花费超出家庭承受范围内的大学读书 还要装作不知道女儿每天不愿让他开车送到学校门口 是因为虚荣心作祟
母亲在工作上精疲力竭 在家庭中 无力应对青春期躁动女儿的种种需求 看着从常青藤大学毕业的儿子 带着同样从那里毕业的女朋友在干着一份不能称作工作的工作
这就是生活 谁有会比谁承受的少一点呢
如果此刻你感到短暂的轻松 只能说明有人帮你多扛了一份压力
实际上每个人都跟西西弗斯一样 保持同样的姿势 推着那个永远都到不了顶的巨石 谁都不可能真正的轻松 问题总是会接踵而至 谁也不能指望着别人的馈赠和羽翼过活
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自顾不暇 消极的情绪和浪漫的幻想几近是一种奢侈品
伯德小姐想带着她的梦 张开翅膀 飞离这个压着她喘不过气的小镇 去充满文化气息的东海岸
电影的结尾 生活终于有了转机 伯德小姐如愿以偿的收到了她梦寐以求的纽约大学的offer 原来梦里期待的事情发生后 那些青春焦虑的迷雾逐渐散去后 她坐在纽约大学逼仄的宿舍小床上 看着母亲的信 才透彻地感受到过去未曾真正意识到来自父母的爱与包容
伯德小姐的这次逃离算是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了 带着几分青春期诗歌式的惆怅
实际上所有的逃离 都是为了一次真正的融入 融入让自己向往的 有归属感的 认为自己本该生于厮 长于厮的圈子
可是几乎每段逃离的起点 都带着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 以为到了另一个地方 过去现实的烦恼就会真空 命运就会有转机 实际上 去任何地方 人依旧会双脚落地 会吃五谷杂粮 现实依旧会试图浇灭内心燃起的篝火
这大概就是人 年少的时候想离家 年老的时候想回家的原因吧 可是如果不曾逃离 又如何会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方向 如何到达真正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