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路785号-清影书社
零一年的时候入学市一中,学校位于市里一个繁华的十字路口,门外便是著名的中原路,贯穿东西方向。人来车往,好不热闹。与清影书社结缘是在开学后的一个月。
学校附近几乎都是装修讲究的文具用品、餐饮美食、化妆品、奶茶店一类。唯独这家书店,门面不大,通长似走廊,简约至极,门口用胶带粘着的玻璃门积攒了许多老灰。门外摆放着垃圾桶和拖把,鸡毛掸子似的,剩了没几根毛。
左手边一位年长的老大爷正襟危坐,用一台破旧电脑听着咿咿呀呀的戏曲,但是绝对不会影响来读、来买书的人,那只和拖把一样年迈的剩了没几根毛大黄金毛卧在地上。
店里的书,多种多样,种类齐全,大多开封以便于读者阅读后购买,虽然这家店距离学校百米内,但从未卖过教辅资料,店里的书大多以文学作品进而杂志为主。在整个市里,我逛遍全部书店,能专卖文化文学图书的,不过有新华书店相媲美,但是市里和装修绝非这家小店能够比较的。
店主已然介绍,但这里非他自己经营。他有一个儿子,儿子和儿媳都是公务员。生活地很平淡。老头戴一副老花镜,岁月积淀沉在脸上,沧桑岁月能映照出其过去的生活经历。
老头和儿子常常换班,坐在门口小小的木桌作为的“吧台”,负责看店。儿媳和婆婆负责送饭。每次去店里,一家都是乐呵的。老子和儿子并不像是做生意的商业气,穿着古朴,平淡无奇,甚至略微显得邋遢。
二人性格随和,做事随性。若某天没人送饭,走进店里,会感到诧异——无人售书。仅仅留下一个小牌子。“请自备零钱,书价六折,计算器在桌子上。”那两位‘小老板’蹬着自行车回家吃饭去了。
虽然是小店,但是也常常有优惠活动:1.进门之后,正中间小桌子上摆放着未及时售出的杂志,以读者,意林居多,一元一本;2.所有书目除精装古籍,珍藏版有标价外,其余均是六折出售;3.积分制,读者每次购书按照价格10%累计积分,可兑换购书。
极有意思的是‘吧台’上放着几本厚厚的发黄的笔记本,有编号和姓名,每位登记的读者都有一页‘版权’,手写上去,算作积分合计兑换。那字写的好看极了,规范秀气。尤其是小店过年前后,门外的春联和活动说明俨然成了书法展。
大概很早以前就有藏书的爱好和习惯,每至一处,必然要逛逛书店,买些喜爱的书,但这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事情,那时候可舍不得花钱买文化用品,花钱买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不过买些教辅之类的书而已。
每至周末或者放学回家,不自觉便要走进店里。老头每天9.00开门,晚上10.00关门。偶尔有人看书也会在10.30关门回家。店里没有看书的桌子和椅子。读者常常盘腿或者伸腿坐在地上,找些书来看。但是这家店经济实惠,书都开封,购书者挑剔,看过的书读者大多不愿意购买,所以店里并不欢迎长久来此看书但不买书的人。店面空间窄,若长久站着看书,剩下的空间是通不过背着厚重书包的读者的。
那时,我属于贫困学生,自然没钱购书。偶尔淘到非常喜爱的书也会省吃俭用买回来,但终究较少,而要看的书有多,每天都坐在店里自己也会略显尴尬。于是想了个法子,每次看完书,便从门口买上一本的读者杂志。以致于后来整理书柜时,家里堆放着长长的一列读者文摘杂志。不觉间竟有了些许的感叹,过去的那些年,一个人沉浸在书海里到底是孤独的、失落的;还是愉悦的、充实的。
“清影书社”,有词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里的清影大概不是同一个意思。因为你甚至想象不到一个人边看书边伴着月光手舞足蹈的尬场面。但我想这里一定有一群因读书而爱上写作甚至端起这个饭碗的人。他们也许伴着月光在路灯下看书,最后飞奔到人生的巅峰。也许有很多依然默默无闻的人,捧着书奋斗在生活的最底层。我想那是无妨的,至少在这个复杂浮躁的世界,他们热爱读书,不是为了读而读,也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只是为了追求内心求知的渴望,通过读书找到自我长久的宁静。
上大学后,见识到更多的书店,书目齐全,装饰奢华典雅,更为重要的是有了安静的读书的桌椅。网购也方便了许多。期间也见识过不少喜爱读书的人。
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一位卖零食干货的老板娘,与她的老公每天在为生意而忙,还要照顾孩子,但是她嗜书如命,坚持了很多年。有一次她问我,读书的意义是什么?那段时间她书单贫乏,目标虚无,陷入迷茫和自我否定之中。但事实上这么多年来,我也始终没有明白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这大概和爱情很相像。爱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可言,爱一个人不会贪图他什么,但是知道什么是爱情的样子,知道什么是美好的,知道想要得到什么。
可能也有一些不标准的答案,读书和吃饭的意思很接近,你中午吃饭,吃饱了,晚上还要接着吃,好像中午吃的东西没有什么用,现在嘴巴也记不得中午吃的什么味道。我们读过的书,大多记不得其中的细节或者内容,并不是谁都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但是,饭还是要吃,书也还是要读的。
我曾经居住过的城市很多,去过的城市也不少,走过大大小的书店,印象最深刻的是旧书城,也偏爱旧书。
旧书适合拿来读,珍藏版的书适合收藏,至于写得很烂的书,可以撕下来包书皮,或者回炉重造。
查令十字街84号中,海莲汉芙大骂书店老板太过于讲究,不了解真正的读者爱书的偏好,她偏爱旧书,别人看过的,留下标记、题词更具有韵味,而不是遭嫌弃。
那时候走过很多旧书店,大多难以淘到喜爱尤甚的书,大致有两个原因:
喜爱读书的人买到好书是断然不会轻易出售转让的。真正爱书之人,连借书都不会乐意。
很多淘书的高手惯于去旧书店里淘书,他们眼光毒、出手准、鼻子尖,闻着味道就能找到想要的书,轮不到我去翻,就已经被洗劫一空了。
很多时候蹲在旧书摊前,翻开一堆堆书,似是看到宝物般惊喜,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赠书系列。许多的书外表虽然有污迹,但是书页从未被翻过,打开书,扉页和书中夹着赠书人寄语,认真且严肃。不禁喟然。买书人在偌大的书店逗留一上午,精挑细选了一本心仪之书,满怀期待的送给喜欢的人,甚至认真地在扉页写上寄语,总希望能够让它变得意义非凡。
但是,从始至终,那些书一页都没有被翻开过,就躺着这凌乱的书堆里,被当做废品任人挑选。
大四毕业时,跳蚤市场摆摊,淘了不少书,有一本书未能买到始终是个遗憾。那本书现在已经记不清名字,书的扉页密密麻麻写满了寄语,我蹲下来认真地读着。
“买书吗?很便宜的”。
“这本书很新,看着还行”。我答道(淘书人不能用‘好’)
“15元卖给你,毕业了带不走”。
“学姐,这本书是别人送的吧,这上面的寄语你看过吗?”我提醒她。
那人接过书仔细地看着。认真读着密密麻麻的寄语词。
良久道:“这本书我不卖了,我不能卖”。
这世界上诸多用心良苦,无奈辜负了韶华。走散的朋友,回不去的时光,能记住的是美好,内心深处易被激起的往事,才是忘不掉的执念。
可惜,那本书,当事人收到之后,一页纸都没有翻开过。
依稀记得那本书上的一些寄语,遗憾未能拍照记录:
“终其一生,你都无法掌握自己的人生,年少时意气风发的你,现在过得也是不是仍然未能尽心如意。离去的都是风景,留下的才是人生。生日快乐。”
算下来日子似流水,子还在川上曰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十年时光的书店(我也相信这家书社应该不止十年的时间)已经随着生活节奏和社会的发展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许多实体书店早已失去往日的风采,关门大吉,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曾经的影子。
去年偶然路过老地方,发现‘清影书社’也已关门大吉了。小小的店面,被改造成了奶茶店,店门口排着队购买奶茶的顾客都低着头玩手机。比曾经的读者还要多。依稀记得那时候进书店的读者都自觉地关闭手机,生怕打扰了别人。
看来口腹之欲远比精神食粮重要得多,纸质媒介,已有陷入没落的危机。
清影书社在本就经营惨淡的情况下和这个世界告别,当年的书香味道也随着微风,被轻轻地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