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梓口跟桥梓镇
进西安城过西门的第一个什字口,叫桥梓口。现在的桥梓口已经成了腊牛羊肉,泡馍的代名词。也难怪,每逢年节,桥梓口的四个角上,买腊牛羊肉的人排成了长龙。纵是腊月天,飘雪刮风,也要买上些捎回家过年。平日里,人们进城就钻进挢梓口周围泡馍馆里吃泡馍。这里一直是西安人和外地慕名而来游客的集聚地。其不知,早先这里是北京商号和店铺在西安最集中的地段。金银首饰店,绸缎布匹庄,字画古玩以及京式糕点,果脯名酒,土特产等等,应有尽有。
桥梓作为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未清初。北京的怀柔区有个镇叫桥梓镇。怀柔这个地名,比北京出现的还要早,在唐朝就己经有了。
桥梓,最早出現在《尚书大传》中,桥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它是论人道讲纲理的。桥,《说文解字》中,它是水梁也。古人称凿壁架木的悬空通道为栈,凌空跨沟的横木为桥,就是联接沟通。梓,可作器具的乔木。用于名字中引申为生机勃勃,茁壮成长,自強不息,生命力顽强。梓,又指故乡。梓童,皇上称自己的老婆叫梓童。但是,人们更多的借用了另一层含义,联接沟通的文化含义,如书桥,以书来沟通交流的桥;商桥,商业交往贸易的桥。连心桥,人与人心灵之间联接的桥等等。
桥梓口这个名字的出现,在西安也应当是明未清初年间。它与梁家牌楼的出现可能是前后。清朝大将军梁化风,武举人出身,陕西人。他为清政府拓疆平叛,稳定江南,作出了极大贡献。电視剧《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最能打仗的俩个皇子,十三,十四阿哥都是他带出来的。清初的許多武将都出自他的麾下。从顺治到康熙多次褒奖,在西安城内建楼立牌,亲临亲为提字下旨。梁化风的府邸就在梁家牌楼。桥梓口是梁家牌楼北出西大街的必经之地。这座显赫的府邸,连当朝俩位皇上光临亲访。可想平时,京城来的大小官员能少吗?自然是门前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京城商贾云集,成了京货的集聚地,繁华了起来,桥梓口的名字也出现了。
清政府刚刚入关建立政权,他们很懂得西安在西北地区的地位,更懂得西安在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对华夏民族的影响力。康熙乾隆都多次巡游西安,很注意与各民族的融冾关系。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先后加修西安城墙,疏浚护城河、在城西北隅建起广仁寺藏传喇嘛庙,并将此地命名为联盟巷。征西大将军陕甘川巡抚年羹尧,领旨监建了位于西大街中段的都城隍庙和钟楼西南角原涝巷一带的关帝庙,有宽阔的戏楼和宏伟的大殿,其规格堪称全国之最。这都表示了清政府在西北的存在,在西安的存在,也告诉人们他们同样是华夏民族的成员。
想想这些也就明白了,桥梓口的出现也就是可能的。他们不可能将″怀柔"拿来,而是将怀柔里的桥梓镇的名字放在桥梓口。在古代汉语中,″怀″是来的意思,″柔″是安抚的意思,放在一起是以德施政,民族团结,交融发展。怀柔在北京是个美丽富饶的地区,盛产板栗出口,西洋参栽培基地,水产红鳟鱼肉嫩味美,是果脯的主要产地,京货土特产大量出自此地。当地有满、壮、回,土家、蒙古、苗族等二十四个少数民族聚居。清朝政府将这样好地区的一个地名嫁接到西安的桥梓口,可谓用心良苦,一段佳话。
王文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