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者综合征

曾经有段做销售的经历,那段时间的压力特别大,每天总是在数不尽的电话中挣扎,终于有一天身体开始叫嚣了,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在那两天休息的时候,有位自称是我的客户上门了,很顺利的,作为当时的新人组,我算是较早开单的人员。

销售岗位按照管理,每天都会有分享晨会。表现好的,业绩出色的都会被要求小组分享。而当时分享和自己一起分享的人,都大同小异的说了更多的是自己运气好。

运气好,是很多人面对夸奖和荣誉时经常会说的话。也许是和老祖宗的思想有关,中华传统文化里总是强调做人要谦逊、低调,这个道理不错,但是我们有时候会错了意,以至于我们看不到自己的一些东西。


网络图片

冒充者综合征就是一种典型的过度理解谦逊的表现。古有东郭先生的滥竽充数的故事,但是和东郭先生恰恰相反的是,我们并非是完全不懂,但是我们却总是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听起来似谦逊的“运气好”,背后或许藏着的是对自己的优势的打击,对自己能力的质疑。

冒充者综合征的人很多都是成功人士,但是这些成功人士却总是一边努力一边恐惧,如果成功了,他们永远觉得是侥幸;如果失败了,他们会觉得是打回原形,是他们自身能力问题。


网络图片

艾玛.沃特森,曾经就对媒体表示,她在出演《哈利.波特》后觉得自己并不像大众认知的那样优秀。Facebook的雪莉.桑德伯格在她的《向前一步》中也曾提到自己得过“冒充者综合征”。

拥有冒充者综合征的人,童年时期要么不是被过度寄予厚望和赞美,就是被忽略,所谓的好成绩都是被说成是侥幸。两者就像是天平的两个极端,无论偏向哪个,都是给人在内心深处埋下“自我否定”的种子。随着年龄增长,生命中经历的一些阶段性仪式往往会成为这颗自我怀疑种子的触发器。

归因是冒充者综合征最习惯性会做的是,即给成败找原因。
归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归因,即认为自己的一些特质(比如智商或者性格)是一件事成败的原因;另一种是外归因,即认为外界环境(比如文化或者家庭)是一件事成败的原因。从归因角度看,失败时过分责怪自己,认为自己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比如自己不够聪明,以及成功时过于看重环境,比如运气好——这种人更不快乐,更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


网络图片

增加沟通,而不是只听自己内心对自己的认识。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并相信他们对自己的判断,一定要是了解自己的人,比如亲人,而不是一个不熟悉的人。国外曾有人就做过实验,让一个画家分别只听实验者本人自己和实验者朋友的描述分别画画。多组人下来,结果发现,对比朋友描述的自己,本人描述的自己画像总是更加的丑一点。

享受接纳取得的成就很赞誉,不必高估他人能力。冒充者综合征的人永远都是排斥自己取得的成就的,总是让成就和个人能力断开链接,在不停的认为自己是个“骗子”、“冒充者”的思维中不断挣扎。

停止这样的想法,抛开运气、抛开侥幸的归因论,深呼吸,对于此刻的成就和荣誉,静静的享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