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刚刚落下帷幕,看到朋友圈里各种祝福和回忆,便想起了这部纪录片。从前就在电视里看过一点点片段,只记得当时的感受是触目惊心。真的触目惊心,因为那是离我很近很近的故事,虽然我在高中毕业之前从来都不知道,在离我的家乡并不算多远的地方,有那样的一群人与我同考一张安徽卷。
第一次看到毛坦厂这个名字,是在我高考结束之后某天的报纸上,毛坦厂万人送考赫然成了头版头条。那会儿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以复读著称的学校,每年能有近两万名学生参加高考,当年的我不过一笑,以为那也不过是某所“超级中学”——在我们省,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个年级50个班的超级中学还是有不少的。可当我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才意识到毛坦厂中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学,它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复读生,交着高昂的学费,承担着同样高昂的物价,挤在有160多个人的班级里,成为高考工厂里的一枚代加工的螺丝钉。我看了看纪录片拍摄的年份,拍的是2014届,我的下一届,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去毛坦厂中学复读的那一届,于是我一下子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仿佛对那些学生的挣扎感同身受,也回想起了我自己的高考——以奇葩作文题、超难数学卷把无数考生送进复读班的2013年安徽卷。每当我看到熙熙攘攘的一群人的镜头,我就忍不住联想,这其中有没有我的同学?有没有和我一所初中或者高中的校友?他们有多少人也考过我考过的那张高考卷?(按照影片的说法,三分之二)于是我第一次对一部纪录片有了代入感,不难想象,如果我当年填错答题卡或者忘写名字了,说不定也会成为镜头里的一员。
纪录片中的主角之一——何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看起来是一个很认真、很乖的女孩,上课认真听讲、好好完成作业——很像我自己。月考失利的时候,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她有多着急,毕竟她已经没有办法再来一年,这是多么大的心理压力。在纪录片拍摄的一年里,她的成绩在慢慢进步,可是到了临近高考却又突然开始退步,我相信这是很多同学都经历过的事,心理压力在临近高考的时候突然变大,然后便会出现退步。可是她更加特殊些,她已经是复读生了,她清楚地知道再也不会有机会再来一次了,在这种情况下,她的压力会比我们这些应届生要大得多。看着她在影片中对着窗子站了一个早上,我仿佛也看见了当年五模、六摸(最后两次模拟考)接连失利的自己。我没有像她这样激烈的反应,但也确实暗恨自己怎么关键时刻掉链子,现在再以过来人的角度看到类似的情况,就明白其实这时候最忌心理波动。她最后只考上了三本,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这和我何其相似,由于考前失眠,我也是发挥得很糟糕,当然我足够幸运,阴差阳错来到人大,又阴差阳错地学了一个越来越喜欢的专业。
影片中的程老师和一位学生家长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程老师是位认真负责天天围着学生转的老师,如果是不够自觉的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时刻盯着绝对不是坏事。他一个人要管理160多个人的大班级,他跟每个退步的学生谈话,去学生的出租屋家访,去学生的寝室查看,这种关注程度比很多家长都高。这位老师是无数高三班主任的缩影,起早贪黑、一心想让学生多考几分,虽然有时候可能会逼得太紧,但终归对不自觉的孩子大有好处。当然,因材施教是最好,我的高中班主任就很相信我们,他从来不给我们任何压力,因为他知道每一次的年级排名就已经有了足够的压力;我的任课老师们布置的作业也很少,因为他们知道我们会按照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自己做题。而那位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儿子考得不错的时候在镜头前又哭又笑,比自己金榜题名还要高兴。这也是无数家长的写照啊,有多少家庭指望着他们的孩子能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虽然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有了这个独木桥,至少还有希望。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查分的时候他们比我更紧张,查到了又因为不理想迟迟不敢告诉我,告诉我之后又开始紧锣密鼓地看历年分数线,搜索所有候选学校的信息。我的父母并不像纪录片中的那位父亲那样一直一直关注着孩子的学习,他们也是充分相信我的自觉性所以从来不过问,但是到了高考,却依然比我更加紧张。
这部纪录片最动人的大概就是抓住了这几个最易引起大家共鸣的角色吧,苦苦挣扎的考生、一切为了学生的老师和殷殷期待着的家长,几乎所有走过高考的人都会在其中看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从而引起大家强烈的共鸣。也正如影片中一些家长所说,高考太残酷,这样的应试教育也几乎榨干了孩子的灵气,但如果真的能够通过高考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谁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好。在现阶段没有更好、更公平的方法之前,高考就是无数人改变命运的独木桥。我的高三生活并不像纪录片中的孩子们那样紧张,可是无论如何,那种箭在弦上的感觉确是人人都有。我也参加过竞赛结果没有保送成功还导致高三复习比别人整整少了3个多月(10月中才结束竞赛),我也曾参加过复旦的“千分考”和“华约”的自主招生,可是最终还是通过高考裸分来了人大。我知道高考作为一锤子买卖偶然性很大,可是它确实也是最公平、最单纯的升学方式,应试教育或许确实抹杀了我们的一点创造性,但是只要你愿意,完全可以通过参加课外兴趣班或者学科竞赛来维持思维的活跃。总之,希望所有的高考考生都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当然了,都说高考的魅力不是在于梦想成真而是在于阴差阳错,我笃信这一点,所以其实高考也只不过是一段奇妙的经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