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解读起点的叙事伦理学阐释,及象征意义背后的宝玉真假之辩

前言:

意象的象征意义,是我们品读文学作品的一个逻辑起点,我为什么要这么说?比如我们读诗词,不解读意象就无法知道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情感,面对一个意象构建和抒写的文字符号,你只解读字面意思,就会陷入文学阅读困境。

如我们阅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诗句,如果仅仅解读文字表意,不进入深层的意象与意境层面,我们能看到什么?还有我们阅读鲁迅的《药》时,如果不理解“血馒头”这个意象,我们能读出什么?仅仅是一些表面,甚至是一些不成逻辑规律的内容而已。如果我们不懂狂人的意象,铁屋子的意象,鲁迅的作品我们几乎是不能明白其真实的情感和表达内涵。

红楼梦解读起点的叙事伦理学阐释,及象征意义背后的宝玉真假之辩

所以,作者要表达的很多重要情感和人生感悟,其实都被隐藏在文字的意象层面,而非文字的表面。我这仅仅是简单的列举了一两个示例,来表达我们对这种文学作品的解读,如不能理解这种通过作者,以景和物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文字艺术,那我们就会对文学语言失去解码和理解的基本能力。

对红楼梦解读的叙事伦理学阐释:

我们通过叙事伦理学,也可以对文学作品,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话本小说,作一种抒写初衷的倒推,这种叙事的初衷,至今仍然存在于我们大部分作者的内心深处,左右着我们作家们的写作动机。

直白的讲,就是作家写一篇小说的初衷是什么?表面就是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过去,古典的话本小说里,就是掺和了作者自己的世界观,对大家讲一个有意义的故事或者是简单的只是有意思的故事,而这个讲故事,到了《红楼梦》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

就是之前的话本小说,是一种拟书场的小说书写范式,就是面对普通百姓(大多数不识字的民众),进行讲解的一种出发点。因此这时作者书写和讲述,更多的要站在普通读者原意听,喜欢听的基础上,从而控制自己对于伦理进行抽象的阐释和贯穿。也就如今天的网络小说一样,这类小说对于人生的终极追问是淡化的,更多的体现娱乐方面。

当文学时代迈到了“红楼梦”时期,我们通过叙事学来看,文本出现了多个叙事层,这充分的表现出了作者在有意的脱离拟书场模式,而把阅读接受者,更多的界定在案头(书房)阅读的群体里,这些人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有文化知识,可以欣赏诗词这种能力,因此就有作者这样的一句话:

虽不敢说强似前代所有说书之人,但事迹原委,也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第一回)

这里作者暗中交代了读者的群体,不同于过去的话本小说以,以“话说……”开场的拟书场小说,用讲书的方式,讲给不识字的普通大众。因此这种对其意象和象征的文学书写意义,就在《红楼梦》里出现了。

红楼梦解读起点的叙事伦理学阐释,及象征意义背后的宝玉真假之辩

伦理学有两种,一种是理性的伦理学,一种是叙事的伦理学。理性的伦理学的质料是思辨的,而叙事伦理学是根据个人的生活际遇,因此我们在当今读《红楼梦》首先不要把曹雪芹当成一个所谓千百年不出一个的奇才,或者当成一个可以穿透时空的伟大哲学家,这些都是我们后来人给他赋予的一个头衔而已。

退回到他那个时代,他仅仅是通过叙事,掺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而进行的一个伦理性故事书写,就如我们今天读到的唐诗宋词一样,他们掺杂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书写构建了一个道德的诉求,一个作者通过自己一生的思考,向友人、向读者发出的一个倾诉的声音。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可以把这类的文学作品,做人生哲学方面的思考和追问,因为这种倾诉,是依靠叙事伦理学的阐释,它并不是思辨之下的理性思考(好叙事不是说教,不是现实意识的灌输),而是一种个人遭遇的普遍伦理外形,是具有同等的可阐释,可永恒的思考追问特征和本质。

这就是我理解的,我们为什么要在“意象与象征”这一文学的基础为起点,来理解《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而不应该试图探索贾宝玉背后,那些牵强附会,无根基的所谓映射原型为挖掘方向。

意象的象征与石头和宝玉的生命哲学

所谓象征,就如我们读唐诗的时候,我们注重的是作者通过比喻和象征来构建的一种意象空间,如“月是故乡明”,我们在读这些诗句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去挖掘作者写的月亮为什么是故乡的亮?我们如今对待《红楼梦》的阅读,大多数都纠结在这一点。一味的去把诗意、象征去掉,只看文字表意,这是对作者叙事背后的人生感悟彻底的忽略,而仅仅去探寻这个文字表面的迷宫。

这就像我们质问杜甫写的诗句,反问他月亮怎么会出现两种亮度一样,而不去探寻这种月亮的思乡意象,那这种质问和解读,其实是没有任何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当我们明白了这种意象与象征的意义之后,我们就要对作品中意象及其象征,进行一个解读。如此一来,作者说的甄家与贾家的真假之辩,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甄家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做的文学虚构,甄家就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家族,而贾家就是一个甄家的投射,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一个甄家的象征而已。

红楼梦解读起点的叙事伦理学阐释,及象征意义背后的宝玉真假之辩

我之前一篇文章举了这个例子,甄家就像是诗句中的“瀑布”,而贾家就是诗句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甄家在《红楼梦》里的故事是要被隐藏的,为什么要隐藏?不要乱猜!因为就像创作诗词一样,如果直接根据自己人生写甄家,就没有了文学价值,就成了堆砌出来的史料,史料在文学范围内是速朽的,要变成有诗意的艺术作品才能获得永恒,这就要创作,使其具有诗意的象征性。而作者的所有感悟就是要通过贾家这个意象象征来表达。

作者开篇即说明此意:因曾经历一番梦幻,故将真事隐去,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这其实就像作者对“瀑布(现实空间)”的认识和理解,是要通过:“疑是银河落九天(意象空间)”的意象来告诉大家,甄家(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就如四大家族(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个样子。这是我们解读《红楼梦》的最文学的理解方式和姿态。

接下来我们要对这个意象和象征进行解读,在之前的文章我对石头的意象做了提示,今天我们进入深化。整个用来象征的世界就是:石头--玉石--石头。与之呼应的是:神瑛侍者--贾宝玉--神瑛侍者

除了这种变化的对立轨迹,我们还要通过一个真假的对立之分,那就是甄宝玉与贾宝玉,林黛玉与薛宝钗,袭人与晴雯。书中对这种对立进行了象征,其实这种象征就是一个世俗与本真的对立。林黛玉、晴雯、还有那个贾宝玉,是“本真”的代表,而薛宝钗和袭人还有甄宝玉是世俗的代表。

我们通过这种叙事的逻辑和象征的结构来看,后四十回是基本符合一个大的作品结构。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这应属于曹雪芹的一个初衷构思。只是可能在细节上,文字的修饰上,小细节的斟酌上,因种种原因,可能没有得到曹雪芹“删减润色”的参与,而与之前的八十回形成一种阅读体验、语言美感的差异。

但在基本的叙事情节上,没有出现大的纰漏和不协调问题,不妨我们继续看看关于这个象征空间的解读,我们就应该大致的理解和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这种象征的空间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线索,我们抽取最主要的一个,就是玉和贾宝玉的象征。从大荒山的石头到玉石下凡人间,与此同步的是神瑛侍者变成贾宝玉,在凡间神瑛侍者与玉石形成了一个象征性的合体,彼此象征。神瑛侍者被赋予了玉的外表,也就是说贾宝玉被赋予了甄宝玉的身份,但内心却是石头(自由)的内心,与石头一样,被赋予了玉的外表,但自己其实还是石头(有点绕可以参考示意图)。

红楼梦解读起点的叙事伦理学阐释,及象征意义背后的宝玉真假之辩

从玉一开始,降临到凡间,受到大家的关注,贾宝玉这个人也是如此的受到关注一样。后来我们看到大家对玉的关注,就是薛宝钗对玉的关注,与之对比的是林黛玉在第三回却对玉有一种并不在意的的情节描述,这不是闲笔,这是与薛宝钗的赏玉遥相呼应,与之对比。

原文:(袭人)让我拿来,你看便知,黛玉忙止道:罢了,此刻深夜,明日在看也不迟。

之后再也没有提黛玉看玉这些描述,这就是世俗与本真的不同对待,黛玉要看的是宝玉的石头本真,而不是玉的外表。

之后在第二十五回,因为世俗的原因让玉迷失了自我,于是宝玉也跟着灵魂出窍,这是作者对这种象征意义的轨迹重叠,也是一种点化、提示读者。最终在一僧一道的法术下,才将其治好,暗示了石头到了凡间,因为世俗受到了利与欲的诱惑。这其实是作者赋予了他们的一个矛盾体,就是本真的天性与世俗的欲望的矛盾,这个矛盾也是象征着我们现实人间不可避免的矛盾。

当到了第二十九回的时候,矛盾再次的出现,这个矛盾起因就是世俗的“金玉良缘”之争,最终宝玉开始了自己的挣脱过程,他毅然的摔玉,他要追求的是本真的“木石情缘”,而非世俗的“金玉良缘”,这是贾宝玉从之前的迷失到现在的反抗,开始了他人生的本真追寻之路。

原文:二十九回宝玉便赌气,向颈上摘下玉来,咬咬牙,狠命的往下一摔,道:什么劳什子!我砸了你,就完事了。

在这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人生脉络:从第五回开始,在太虚幻境接受点化,不成功,紧接着与袭人的凡间云雨,之后与秦钟等人的世俗纠葛,直到迷失了自己石头般的心灵,得到一僧一道的恢复,到第二十九回,毅然的开始了反抗之路,从这开始一直到九十多回,玉石的丢失,这是一个重大的人生转折。贾宝玉通过人生的历程,在这时,彻底的把玉的外表给卸掉了,真正领悟到了石头的本真,人最原始、最洁净的,不受世俗干扰的心灵本真。

红楼梦解读起点的叙事伦理学阐释,及象征意义背后的宝玉真假之辩

当玉的外表卸下,也意味着整个象征系统空间开始崩塌,因为石头要回到大荒山,灵魂要回到赤瑕宫和太虚幻境。我们看到,自这开始,整个贾府才完全的崩塌掉,什么贾元春、王子腾、林黛玉、探春等人的相继离去。这就是象征空间的彻底毁灭,这种象征也是甄家的象征也是甄家的反应,就像诗句意象与实景本身之间的同构关系一样。

尾声:

当玉石的丢失,意味石头在凡间的故事即将结束,因为它也如同神瑛侍者一样,走完了凡间的历程,经历了人间历炼,要回到大荒山无稽崖。在一百一十五回,甄宝玉的出场,我们可以看到甄宝玉的世俗立场,与贾宝玉的“本真”立场完全形成了一个对立感。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玉”,贾宝玉是假的“玉”,这就是我们当今争论最激烈的真假宝玉之争。

只有我们懂得这种文学意义上的意象与象征,才能理解这种“真假”之辩并没有现实层面的意义,而是一种象征意义。因此我们要知道,只有真正用文学的方式,对其作者的文学作品,以文学的视角理解,才能真正懂得,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用一个意象的象征,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这和我们阅读唐诗其实是同一种方式,但却被我们很多读者都忽视了。

文:饼子

欢迎关注,和我一起用专业的文学视角,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03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725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473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46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48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91评论 1 28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5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700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856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6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87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30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3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9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18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74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26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