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打算通过一本书把之前读的春秋时期的历史丝滑的过度到战国时期的历史,结果发现被这本书的名字蒙蔽了,或者说这本书的名字起的有问题,因为只简单的谈了春秋时期的历史,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关于战国方面的历史基本上只字未提......是到战国的家门口就算结束了呗?
书中对于部分历史事件的描述(比如公子小白和公子纠“赛跑”那段)与我之前读过的基本相关的书籍的内容有分歧,不过其中有些内容还是挺有趣的。
牧野之战中“牧野”的由来:所谓“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由于商周的决战之地位于商都外围的平原地区,故亦被后世称为“牧野之战”。
商与周国君性质的差异:在商代,君王只是“人类”的最高统治者,而在人之上,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神”。通过巫教的祭司,“神”将自己的意志“传达”到人间。君王的一切行为,只有通过神谕才能获得合法性,因此君权实则一直是被关在“神”的“笼子”里。(书中的一个观点是商的末代君王帝辛正是试图打破神权对王权制衡的一系列操作导致商的权力系统从内部崩溃,最终摧毁了王朝统治的根基。)
周人则在纣王的废墟上,创造了一套全新的运行逻辑:具象化的“神”被更抽象的“天”所取代,而周王身份不只是“人”的统治者,更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所谓“受命于天而王天下”,人间之王也因此有了一个全新的称号------天子。
书中提到的文字:东夷族自古民风尚武、桀骜不驯尤为善射,所谓“夷”最初是“大”与“弓”两个字的组合。(微信读书的小伙伴还举了另外几个例子:蛮,蛮是驯服猛兽大虫的人;狄是带着大狗狩猎的人。类似的信息在《易中天中华史·先秦》部分也有提到)
另一个字是“县”字:“县”字源于“悬”字,取“悬而未决”之意。西周时代,战争本质上是君主与贵族们合伙做的一笔生意。新征服的土地会按功劳大小及地位高低,分封给参战贵族及王室成员。在分封前,这些土地会暂时由君主直接管理,此时土地最终归属权尚悬而未决,故称之为“县’(悬)。“县”字最早在西周时代的铭文上便已出现。
哥布林读书编号:25-12T425
书名:《从春秋到战国》
作者: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