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年难过,其实很好过,不然我们怎么会在不知不觉中老了哪!我们都一直奔前走,年只能算是小小的停顿吧?
许是因为真的老了?最起码是心理年龄老了,于紧张忙碌中也开始怀旧了。年近了,关于年的回忆也多了。
小的时候相当清贫,甚至都极少吃上一顿白面,更别提别的了。因此对年的盼望特别强烈。因为过年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还可以放鞭炮打灯笼。
一进腊月就开始忙年了。腊月初一蹦一蹦,一年到头不得病。那时候都要用黄豆、黑豆、玉米、高梁等炒各种的“花子”,还要炒花生、瓜籽。接着就是腊八,过了腊八,年味就更浓了,廿三小年简直就是年了。当时有以一大段顺口溜,一直从腊月说到正月。只依昔记得几句了: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道酉(春联);三十流油;初一磕头……
其实不用到二十七八,母亲便开始忙碌了。要做豆腐,蒸馒头。馒头一定是有馅的,豆馅或红枣,并且还要打上红点。母亲还会特意为我们做出各种小动物的造型。还要蒸糕。玉米面的叫“发糕”;黏米面的叫“年糕”,都是取其谐音,还有一种用高梁米面做的叫“伞状儿”(一直不知道是哪两个字,估计也是吉利的字),因为白面不多,还要蒸黑面馒头,用麸皮磨出来的。
一般人家的新衣服都是扯了布自己做,而且是一年只一身,必须要过年这天才可以穿。廿九晚上母亲便把新衣服找出来,在口袋里还要放几张角票,都是崭新的(不会超过一两块),这叫压岁,一般都会收回的。
这一夜便兴奋的睡不着。早早就起来放炮。鞭炮是年的主题: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破毡帽。因为少,鞭都是拆开来放的。还有摔炮、砸炮、拉炮……现在都找不到了。我们会凭想象玩出各种花样。
晚上天刚暗,街上便传来孩子们的叫声:打灯笼来,烤手来,你不出来我走啦……
于是不管饺子吃饱没有,提了灯笼赶紧追出去。
全村的孩子一起打着灯笼,也是很状观的。几趟街转过来,该比谁的灯笼结实了:踢三脚,踹三脚,我的灯笼坏不了!真踢真踹啊!(哈哈)结果可想而知。
我一边写着一直都在笑。那时候虽然清贫,却很快乐。烦恼是大人的,快乐永远属于孩子,不论什么年代!